课件编号17497684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案

日期:2024-06-0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8次 大小:41011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延安,把你,追寻,教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共案设计 课题 延安,我把你追寻 课型 新授 教学准备 1.师生收集关于延安的资料图片。 2.南泥湾的歌曲。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共1课时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标分析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认识6个常用汉字。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体会作品的情感,感悟人物的特点。 2.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革命情怀,有两个语文要素:1.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2.学习写书信。《延安,我把你追寻》属略读课文,是一首新体诗。作者以充满深情的笔触,生动而形象地讴歌了延安精神,热情地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强调了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极端重要性。全诗不但节奏感强,韵律和谐,而且结构整齐,感情强烈,适于朗读。 3.学情分析 教学时,应注意充分利用收集的资料和文中的有关诗句和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满对延安的崇敬和赞美,使学生沉浸在崇高美好的课堂氛围当中,在领会诗歌思想感情的同进,受到革命传统的教育。 课时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延、昔、笋、茅”等9个生字,能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3.了解全诗的结构,理解诗句内容。 4.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评价任务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自由读课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品词析句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3.查阅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中延安地名的指代意义,理解延安精神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师: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 师: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全诗,读通读顺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 (1)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延、昔、笋、茅、炕、煌、旦、媚”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延”在本课读(yán),避免读成(tínɡ),“媚”读(mèi)“笋”为平舌音,注意读准确。 (2)用着重号画出诗的韵脚来,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 (全诗押的是ɑnɡ韵,每节诗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ɑnɡ,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阳。) 3.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 三、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节。 自读,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2.学习第二节。 (1)自读第二节。(板书:延河叮咚的流水 枣园梨花的清香 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分组讨论、交流。 师点拨。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