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523820

15自相矛盾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4-06-20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2次 大小:3718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自相矛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 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文中人物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根据具体情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本课中围观者听了卖者的话后,发现其前后说法的抵牾之处,从而提出了,“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假设,使卖者无言以对。 学情分析:我所教授的是五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强思维能力,可以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并且可以对文章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讨论,可以对卖矛者的心理进行揣摩。 教学目标: 1.理解“吾”、“弗”、“夫”、“矛”、“盾”、“誉”的读音与字形。 2.朗读课文,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3.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维方式,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4.学习寓言故事,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默读课文,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文中人物的思维方式。 难点: 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根据问题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单元导读、掌握单元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第六单元,我们先来看单元导读部分,这一单元由三篇课文组成,有哪位同学可以带我们看看从单元导读部分可以发现什么要素?。 预言导入 1.请同学们看看下面图片,一起来猜一猜是什么寓言故事 预设:守株待兔、拔苗助长、亡羊补牢。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篇预言故事,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课文《自相矛盾》。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在你们的认知中"矛"和“盾”是什么?有什么用? 预设:矛,是古代士兵使用的一种武器,它用有较长的攻击距离,是当时步兵和骑兵都会使用的装备。 盾,是古代士兵使用的一种防具,它主要为了保证作战人员的安全,盾还有多种形式用来应对不同的作战环境。 2.在我们了解了矛与盾后,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 韩非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的创始人。 后人把韩非的著作编成了《韩非子》一书。书中著名的寓言故事有“老马识———“滥竽充数”“买椟还珠”等。 《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 难一》。 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一下,这篇课文的题目,我们常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矛盾一般是指相互排斥、相互抵触。 现在,我们请一味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请认真聆听,有错误可以在朗读结束后指出。 预设:如没错,在最后强调标红字音;有错,指正后引出字音。 现在我们解决了字音问题,我们再来一起看看字义吧。我们已经布置过了预习任务,现在有哪位同学可以上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需要注意的字义,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它的意思的。 预设:鬻、吾、誉、曰、莫、陷、或、弗、夫、立 有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总结一下,理解字义我们可以用到几种方法?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通过注释、根据以前的经验 了解了需要注意的字义后,就让我们分句对课文进行翻译。请你先读原文,再进行翻译。 预设: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四、理解文意 我们已经阅读了课文,解决了字音和翻译问题,那么有哪位同学可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预设:有一位楚国人卖矛和盾,既说自己的矛厉害,又说自己的盾厉害,路人问他用矛攻击自己的盾会怎样,他无言以对。 现在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如果是你卖矛和盾会怎样叫卖呢? 预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