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内容 项链 教 学 目 标 知识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概述故事内容; 2、分析小说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体会小说构思的精巧。 能力 通过阅读分析、掌握小说基本常识,增强学生学习小说的能力。 情意 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和用意。 德育 培养学生坚强勤劳、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分析小说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小说构思的精巧。 教学准备 PPT 备课时间 第6周 授课时间 2课时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讲授法、讨论法、分析法 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项链 莫泊桑 情节:借项链 丟项链 赔项链 假项链 人物:马蒂尔德———贪图享乐、诚实守信、爱慕虚荣 坚强勤劳 教学后记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凡事过犹不及,过度的虚荣心,过度的爱美,不仅不会得到美的享受,反而还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今天将要学习的《项链》这篇课文里,它是一篇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漂亮女子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虚荣心,由于在得意忘形之际,丢失了向朋友借的项链,为此付出了10年的代价,结果怎样请同学们开始迅速地浏览即将学习的课文。 作者简介 莫泊桑(全称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出身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从小由母亲培养起对文学的爱好。著名作家福楼拜是其成名的得力导师。 莫泊桑的《项链》是一篇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没落本质的短篇小说,曾受到鲁迅先生推崇。鲁迅说:“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的要求具备的高度。”小说以项链作为标题,是小说常用的“物线法”。 拓展: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是谁? 明确:他们是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他们的短篇小说不仅数量众多,文学价值更是不容忽视,因而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快速默读、思考: 1、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项链 2、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你对她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明确:玛蒂尔德(路瓦栽夫人);爱慕虚荣。 3、复述故事情节(要求体现“以项链为线索”)。 明确: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将玛蒂尔德为参加晚会而借项链,戴着项链在晚会上出尽风头,回来时丢失项链沿途寻找未得而焦急万分,四处借钱买了项链归还,用10年光阴偿还所借款项,直到得知那项链原来是条赝品为止贯穿情节。 四、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分段诵读,再分析) 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那么本文所着力塑造的人物是谁?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物,主要采用了何种人物描写方法? 明确: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是玛蒂尔德,主要采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等。 用的最多的,也是最典型的是何种方法? 明确:是心理描写。请大家从文中找出心理描写的有关语句,并简要分析主要刻画人物的何种性格? 归纳总结:A:第一部分中的七个“梦想”: 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写出了玛蒂尔德爱慕虚荣,醉心奢华,渴望过上流社会贵夫人生活的心理。 B:舞会部分中的四个“陶醉”: 一连用了四个陶醉写出了玛蒂尔德梦想得到实现、虚荣心得到满足时的狂热兴奋,她欣喜若狂,忘乎所以,简直有些飘飘然了。 C:十年艰辛部分中的一个“回想”:十年艰辛并没有使玛蒂尔德彻底抛弃虚荣,可见其虚荣心是如何深入骨髓。心理描写的目的就在于深刻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而本文正是通过这些生动、细腻的描写,惟妙惟肖地揭示了玛蒂尔德的内心世界,突出了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性格特征,这一点本文极为成功,体现了作者不凡的艺术造诣,也增强了小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