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维持生命之———氧气 3.1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设计说明 本节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合反应、氧化反应两部分内容,教材以氧气的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所能发生的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介绍了化合反应的基本概念。氧气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在以认识物质为主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意突出实验环节,以丰富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所需要的感性材料,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验的能力,这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一个难点。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带火星的木条、蜡烛、铁等几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所发生的现象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通过回顾几个化学反应的原理,对比几个化学变化之间的共同点和区别,讨论学习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常见类型: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资料,结合生活经验,归纳提炼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2.通过观察蜡烛、木炭、铁丝等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实验,能比较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 3.通过实验探究获取氧气的化学性质,并能书写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4.理解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会判断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2.学习观察化学变化的方法,培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的科学素养。 3.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2.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规律的观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 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2.培养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突出实验环节,让学生从实验中获得认识过程的感性材料。对实验的观察描述,做到系统、全面、深入。 讲解讨论法:对实验的操作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讨论,加深理解。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几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的对比分析,推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燃烧匙、集气瓶(4瓶氧气)、酒精灯、木炭、蜡烛、铁丝、小木条 、火柴 授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氧气用途的图片,氧气的这些用途利用了氧气的哪些性质呢? 讲授新课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自学课本第68页,结合生活经验,说说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完善下列表格。 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密度 答案: 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密度无色无味气体不易溶于水比空气略大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氧气能支持燃烧) 【教师展示】教师展示一瓶气体:猜猜这是不是氧气?如何验证? 【学生活动】学生做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氧气,学生代表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结论: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氧气能支持燃烧)。 2.碳与氧气反应 师生共同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并对生成物进行验证。 【学生思考】夹木炭的坩埚钳为什么要由上而下慢慢伸入集气瓶中 答案:使木炭与氧气充分反应,使现象更明显。 【学生实验】 学生组内分工,动手操作。 学生仔细观察、准确记录、深入分析上述反应。 物质实验现象文字表达式在空气中在氧气中木炭 答案: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木炭持续红热,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碳+氧气二氧化碳 3.铁丝与氧气反应 【教师提问】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呢?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结合下面资料,思考下列问题。 资料一: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