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7531087

【轻松备课】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 第三章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教学详案

日期:2025-02-12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2次 大小:70700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教学,原理,灭火,条件,燃烧,第三章
  • cover
第三章 维持生命之———氧气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设计说明 本节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节从几幅有关燃烧的图画引入,进一步研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对自然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也已经了解了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对燃烧的条件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说学生的脑海里已经对燃烧的定义有了模糊的印象,很多生活经验也使学生了解了燃烧是有条件的,但是他们还没有形成系统和规范的概念。通过学生实验探究和教师的演示实验,再加上教师的引导,比较容易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第二部分是易燃易爆物的知识。对于这一部分知识,学生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但是爆炸和燃烧还是有区别的;关于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教师讲解爆炸发生的条件,并通过一些注意安全的图标来加强对安全的认识,说明随时注意防火、防爆,采取安全措施的重要性。通过学习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防火、防爆的安全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燃烧的条件,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在掌握燃烧的条件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灭火原理和方法,从而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现象和爆炸,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 1.能合理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防火、防爆问题。 2.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逐步建立防火、防爆的意识,培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2.爆炸的含义,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与评价。 教学方法 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正确推理,概括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归纳法: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经过对比分析,归纳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并理解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具、学具 1.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CAI课件等。 2.仪器:玻璃棒、烧杯、试管等。 3.药品:蜡烛、煤块、火柴、沙子、石块、水泥砖等。 授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燃烧是种常见的现象,它能给人类带来温暖,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古时候人们利用火来加热食物,即便现在也是如此,火利用不好,也能引起火灾,像最近几年的森林大火,给人类的生命和物质财产都带来巨大伤害。那么火是如何产生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 讲授新课 【教师讲述】 一、燃烧的条件 1.【学生实验探究】探究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 问题实验方案现象与分析现象分析(1)物质是否可燃将蜡烛、煤块、火柴放到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将沙子、石块、水泥砖放到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2)物质是否需要与空气(氧气)接触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用烧杯罩住其中一支(3)物质是否要达到一定的温度?各种物质是否有不同的温度要求室温下存放一支蜡烛和煤块,再用火柴分别点燃这支蜡烛和煤块 答案: 问题现象与分析现象分析(1)物质是否可燃蜡烛、煤块、火柴燃烧蜡烛、煤块、火柴是可燃物沙子、石块、水泥砖不燃烧沙子、石块、水泥砖不是可燃物(2)物质是否需要与空气(氧气)接触未被烧杯罩住的蜡烛正常燃烧,被烧杯罩住的蜡烛逐渐熄灭未被烧杯罩住的蜡烛与空气(氧气)接触,被烧杯罩住的蜡烛未与空气(氧气)接触(3)物质是否要达到一定的温度?各种物质是否有不同的温度要求室温下存放的蜡烛不燃烧,点燃后的蜡烛燃烧,火柴不能点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