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550383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课件(共25张PPT)

日期:2024-05-1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4次 大小:420494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3课,唐诗五首——野望,课件,25张,PPT
  • cover
(课件网)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代是诗的时代,唐诗流派众多,名家辈出,佳作迭现,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 野 望 王绩 学习目标 1.背诵全诗,积累和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 2.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3.体味诗歌的内涵,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 了解律诗 基本特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一般说来,律诗的第二、三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结构———起承转合 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 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 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 尾联,合,呼应开头,收束全诗。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性情简放,“不喜拜揖”,曾三仕三隐。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重要贡献。 【写作背景】 王绩入朝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东皋( ) 徙倚( ) 采薇( ) 驱犊( ) 薄暮( ) gāo dú wēi xǐ bó (一)通读全文 放声朗诵,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二)疏通诗意 傍晚。薄,接近 徘徊 归依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落日的余光 译文: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着落日的余光。 白描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小牛。这里指牛群 泛指猎获的鸟兽 译文: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骑着马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秋色”“落晖”这些词充满了浓浓秋意,淡淡伤感。诗人举目四望,山、树都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返”“归”这些充满温情的词在诗人这里,却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这都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映。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视,看 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译文:举目四望竟没有一个相识的人,(我)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了。 1.诗歌以《野望》为题,读首联,找找诗人“望”的时间、地点,感受诗人“望”的心境。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地点 时间 呼应尾联,表现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彷徨心境,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三)合作分析 描写的角度和 手法 画面 景物的 特点 景物 诗句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树、山、落晖 牧人、犊、猎马、禽 萧瑟、 静谧 温馨宁静 山家 秋晚图 从远到近 动静结合 2.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色?由此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尾联化用典故,你能找出来吗?这样写有何表达作用? “采薇”点明尾联借用伯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