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分散系和胶体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化学第二课,是初高中衔接的一节课程。是对于前一章节物质的分类的进一步探讨。同时,基于物质分类视角,唤醒学生初中对于溶液、浊液等混合物的新旧认知,学习本课内容后为后续建立物质的量模型、物质制备等学习内容奠定扎实基础。教材通过前一节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描述物质的多种存在形式,这些设计也为分散系从分散质离子大小的角度进行分类、胶体的宏观特性由粒子大小决定,以及为下一章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学习做铺垫。 二、学生学情分析 本课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时已初步学习溶液、浊液的相关定义和部分反应方程式,同时通过高中第一课物质的分类了解了物质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描述物质的多种存在形式。但学生对于溶液、浊液以及本节课所学习的胶体难以寻找到共同点将三者串联起来,形成对分散系的完整了解。同时,胶体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极为陌生的概念,是其在进入高中阶段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新名词,在教学过程中需对该环节进行重点介绍,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串联,了解胶体及其性质。同时通过前一章节微观视角,帮助学生在了解胶体粒径的情况下对其性质进行合理推断,养成结构、性质、用途三者之间的运用和看待习惯。同时,,应用胶体模型解决一些地理、农业、医学、 生物等跨学科问题,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严谨求实科学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掌握不同分散系的区别与联系,并能说明胶体的本质特征和性质,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 2、通过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实验理解“结构决定性质” 的重要化学学科观念,运用胶体结构模型解释胶体的性质。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3、通过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与胶体有关的知识,加深学生对胶体的性质及研究胶体的意义的认识,发展学生“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核心素养。 四、教学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提问1】在初中时,我们学习到过形形色色的溶液,首先根据物质的分类,溶液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溶液又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提问2】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混合物也是由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例如烟是由粉尘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雾则是由小液滴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但它们形成的混合物显然并不是溶液。但其和溶液的形成方式却有相似之处。那么,为了将这些现象均涵盖在内,我们可以引入分散系的概念。请你类比溶液的概念,尝试给分散系做个定义。 【回答1】溶液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其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 【回答2】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分散系由分散质和分散剂组成。 以学生初中时所学习到较为熟悉的“溶液”概念,类比分散系定义 新课传授 【提问1】在生活中,有许多分散系的例子,而溶液是最典型的、大家最为熟知的例子。像是蔗糖水、氯化钠溶液所形成的分散系,分散质和分散剂分别是什么聚集状态? 【提问2】那么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并不仅仅局限于固体和液体中,请大家根据表格中现有的生活中分散系的案例,尝试告诉我组成这些分散系的分散质和分散剂分别是什么状态? 【总结】那么在以上的分散系中,我们通常又会将盐酸、白酒、食盐水称为溶液,而像是云雾、牛奶在物质分类上,我们会称其为胶体。 【提问3】那么胶体是什么呢?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气溶胶“这一说法,我们平时咳嗽打喷嚏从口腔中产生的小液滴分散在空气中就会产生气溶胶。那么如果是病毒性的感冒,则气溶胶中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