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7573629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13课《光的反射》第2课时教案 (表格式)

日期:2024-11-28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0次 大小:34068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教,光的反射,格式,教案,课时,13课
  • cover
课时备课 课题 光的反射 授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课型 新授 第 2 课时(共 2 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第四单元的第二课,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由镜子反光的现象引入学生思考,研究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发生的反射现象,了解光是我们看到物体的重要条件。本课涉及的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主要有两条--“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学情分析 学生在认识了什么是光的反射的基础上来学习人是怎样看到物体的,五年级学生具备了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再通过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理解起来应该不难。 教学目标 1.学生基于实践,说出我们能看见光源或物体,是因为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人眼。 2.学生基于实验观察,通过分析与综合,归纳出眼睛看到物体的原理。 3.学生有乐于探究光的反射现象,并与同学合作进行科学实践和交流。 4.学生基于观察与制作,说出潜望镜是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制作的 教学重点 学生基于实践,说出我们能看见光源或物体,是因为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人眼。 教学难点 学生基于实验观察,通过分析与综合,归纳出眼睛看到物体的原理。 板书设计 12光的反射 教学过程 问题引领下的主要学习任务、师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提出和聚焦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伸手不见五指”描述的是怎样的情景? 聚焦问题:在同学们描述的这种情景中,为什么会“伸手不见五指”,与光有没有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与光的反射有关的新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科学实践活动 出示实验纸箱。讲述:我们先制造一个没有光的环境。这个纸箱上有两个孔,但是有一个孔被遮挡了,另一个孔是用来观察的。箱子里装有一个物体。 提问: 通过观察孔我们能看到里面的物体吗? 如果将遮光孔打开,我们能看到里面的物体吗? 每组领一个实验箱,分别关闭和打开遮光孔,观察箱中的物体。 引导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讨论现象的产生原因:实验箱内的物体不是发光的物体,我们在什么情况下看不到这个物体?在什么条件下能看到这个物体?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有光和无光的环境,让学生感知看见物体需要光。 提问: 我们平时看到的物体,哪些是自己发光的物体,哪些是反射光的物体? 我们为什么能看到这些物体? 如果教室的窗帘遮光效果好,可以用窗帘遮挡窗户,关上教室里的灯。出示蜡烛,然后点燃。 提问: 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如果教室里有遮光窗帘呢? 教师小结:物体能反射光。当物体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时,我们就可以看到反射光的物体。光源直接发出光,当光源发出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时,我们就看到了光源。光是人看到物体的重要条件之一。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证明光是人看到物体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拓展与应用 1. 认识潜望镜的原理和用途 引导学生讨论:我们能看到发光物体和能将光反射到我们眼睛中的物体。如果我们不转身就要看到背后的物体,或者隔着墙壁却要看到墙外的物体,或者从水下面看到水面上的情景,有什么办法? 根据学生的想法,提供给学生两面镜子,让学生尝试看到身后的物体。 出示潜艇和军人在潜艇中用潜望镜观察海上情况的图片,介绍潜望镜的原理和用途。 2. 设计制作简易潜望镜 谈话:我们知道了潜望镜的原理是利用两面镜子,使来自物体的光经过两反射进入人的眼中。我们是否可以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潜望镜? 引导学生讨论: 我们可以制作多大的潜望镜? 可以利用身边的哪些材料和工具? 播放制作潜望镜方法的视频,明确安全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潜望镜了解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作业布置 2. 3. 教 学 反 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