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级教学设计 年 级 五年级 学 科 科学 备课时间 10.9 课 题 11.地震 主备教师 审核教师 单元主题 地球剧烈变化 单元 解读 “地球剧烈变化”单元属于地球和宇宙科学领域的内容。本单元是在中年级学生认识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情况等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构造、地壳运动及其产生的灾害现象。 本单元以“变化”为主线,通过观察、实验、制作、阅读等活动,指导学生先了解地球表面山脉的形成, 再认识地球内部由三个圈层构成;然后认识地震、火山喷发的成因及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最后认识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 课 标 要 求 科学新课标79页第十部分“地球系统”第4节,对5~6年级学生的内容要求:知道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产生的自然现象。学业要求:能解释地震的成因,了解地震、 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人类生存需要防御各种灾害, 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环境。 教 材 分 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第3课,分两个课时。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了三个活动,第1课时为活动一: “研究地震的成因”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地震的成因。活动二:“地震的危害”目的是通过观看视频、搜集有关地震的危害。第2课时:完成活动三“避震演习”和“应用与拓展”。 学 情 分 析 地震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学生通过电视 网络等渠道对于地震现象有了一些了解, 并且知道它是一种灾害性地质现象。在上节课的学习中, 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内部的构造以及地壳运动对岩层的影响, 这些都是学生进行本课学习的认知基础。 但是, 学生对于地震发生的原因以及地震导致地形地貌的具体变化并不是非常清楚。 教 学 目 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地壳运动是地震形成的原因。 2.能说出地震对人类造成了哪些灾害和影响。 3.能说出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和科学避震的方法。 科学探究 1.能根据观察到的有关地震的现象提出有关地震成因的假设。 2.能通过实验观察、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有关地震成因等信息。 3.能用科学语言记录实验现象,并表述探究结果。 4.能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得出探究结论,并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科学态度 1.能表现出对地震成因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能与他人合作探究、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大家的意见,形成集体的现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了解避震方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分析 教学重点 认识地震的成因、了解地震的灾害及避震的基本常识。 教学难点 1.能说出地壳运动是地震形成的原因。 2.能说出地震对人类造成了哪些灾害和影响。 预 学 任 务 单 1.多种途径查阅地震前有什么征兆? 2.搜集有关地震的资料和观看地震纪录片来了解地震的危害。 3.搜集了有关地震发生时人们有哪些应对的方法。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 (一)情境与问题 1.观看:汶川大地震的录像。 2.提问:你知道地震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到地震发生时的现象,让学生形成强烈的视觉、 听觉上的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本课的聚焦问题,揭示本课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作出假设 1.引导:通过观看录像,利用所学知识,猜一猜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2.假设:我认为,地震可能是地壳岩石断裂引起的。(填空) (三)实验观察 1.讲解:实验前先准备三块长度、宽度相同,厚度分别为0.3厘米、0.5厘米、1厘米的木板。从最薄的木板开始实验,双手握住木板的两端,均匀用力,使它弯曲,直至折断。观察三种不同的木板断裂时的现象。 2.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到《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5页中。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现象:木板断裂时,手感到震动,木板越厚,手感觉震动越大。 注意事项: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实验操作时要注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