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626843

9.《说“木叶”》课件(共2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4次 大小:3288806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说“木叶”,课件,25张,PPT,统编,高中
  • cover
(课件网) 导入 我们从小就接触古诗词,对其已比较熟悉,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古诗词究竟有哪些基本特质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一定会对我们认识古诗词有新的启发。 说“木叶” 林庚 学习目标 1.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的风骨以及诗歌研究的成就。 2.学会“提要钩玄”,抓住每段重点句,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3.通过吟咏诵读,体会文中所引诗句的意蕴,感悟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4.学以致用,另选意象,思考此意象的暗示性。 壹 诗人风骨,学者风范 走近作者 林庚(1910-2006),字静希。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我承认在我的所有习作中,写得最好的,还是我学习林庚先生的那些诗。林先生也许并不知道,在我心中,他始终是我的诗歌启蒙者和引路人。 ———谢冕 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是远离尘嚣。他的超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争……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 ———葛晓音 贰 提要钩玄,把握文脉 提要钩玄 本文讨论古诗词鉴赏的问题,传递的信息比较密集,在阅读时要注意提要钩玄(精辟而简明地指明主要内容)。 请快读阅读文章,重点抓住每个文段的首句和尾句,或者抓住高频的关键词,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出本文的思路。 每段大意 1: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 3:“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4:“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每段大意 5:“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6:“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7:“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把握文脉 《说“木叶”》 1.指出现象(第1至3段):“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2.分析原因(第4至6段):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3.总结全文(第7段):艺术形象要学会咬文嚼字 叁 诗歌意蕴,涵泳品味 阅读印发的诗句整理学案,体会文中所引诗句的意蕴,试着辨析“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不同。 “树叶”与“木叶” “树叶”: “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 “木叶”: “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之间是不一致的。 “落木”与“落叶” “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落木”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总结艺术特征 请用2-3个形容词,分别评价这几个艺术形象的艺术特征。 艺术形象 艺术特征 树叶 落叶 木叶 落木 繁茂、饱满、碧绿柔软 饱含水分、繁密 干燥,疏朗与绵密的交织 空阔、洗净绵密 肆 另选意象,学以致用 研读教材第67页第三个学习任务,思考:“柳”经常出现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能引起哪些联想?表达怎样的情感? 柳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