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728564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二阅读理解专项(含答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试卷 查看:79次 大小:16373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统编,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之阅读理解 专项训练一 (一)养竹记 [唐]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 竹本①恩,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②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③者。竹心室,空以体道④;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⑤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⑥。名行⑦,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注释】①本:根。②建:树立。③倚:偏颇。④体道:包含仁德。⑤虚量:虚心接受。⑥砥砺:磨炼。⑦名行:名节操行。 1.读文中画“ ”的句子,结合下面的译文。用“/”给此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译文:竹根深固,根本深固是为了培养德操;君子看到它的根本,就想到善于树立德操、坚贞不拔的人。 A.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B.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C.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D.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2.把文中画" "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 )。 A.竹子是空心的,空心包含仁德;君子见到竹心,就会想到虚心 B.竹心虚空,内心虚空用来实践天地正道;君子看到它的内心,就会想到适应需要虚心接受意见的人 C.竹心虚空,内心虚空;包含仁德,君子见到,就会虚心接受意见 3.文中"竹似贤"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 . (二)两棵树 农夫在地里同时种了两棵一样大小的果树苗。第一棵树拼命地从地下吸收养料,储备起来,滋润每一个枝干,积蓄力量,默默地盘算着怎样完善自身,向上生长。另一棵树也拼命地从地下吸收养料,凝聚起来,开始盘算着开花结果。 第二年春天一到,第一棵树便吐出了嫩芽,憋着劲向上长。而另一棵树刚吐出嫩叶,便迫不及待地挤出花蕾。 第一棵树目标明确,忍耐力强,很快就长得身材茁壮。另一棵树每年都要开花结果,刚 开始着实让农夫吃了一惊,非常欣赏它。但由于这棵树还未成熟,便承担开花结果的责任, 累得弯了腰,结的果实也酸涩难吃,还时常招来一群孩子的石头的袭击。更有甚者,孩子会攀上它那羸弱的身体,在掠夺果子的同时,也损伤着它的自尊心和肢体。 时光飞转,终于有一天,那棵久不开花的壮树轻松地吐出花蕾,由于养分充足、枝干强 壮,结出的果实又大又甜。而此时那棵急于开花结果的树却成了枯木。农夫诧异地叹了口气,将那棵瘦小的枯木砍下,烧火用了。 ———有时,不急于表现自己的人恰恰正是最富有竞争力、生命力最强、最有前途的人。 1.第一棵树的目标是什么 另一棵树的目标是什么 . . 2."而另一棵树刚吐出嫩叶,便迫不及待地挤出花蕾。"你从这个"挤"字中读出了, . 3.下面哪个成语形容第一棵树最贴切 ( ) A.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B.量力而行 C.厚积薄发 D.事实胜于雄辩 4.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请你谈一谈。 . . (三)和母亲的最后约定(节选) ①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②一生操劳的母亲,从没有走出过塔河这个偏远的村庄,在行至人生的终点时,她渐渐 燃起一个愿望,那就是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儿子王一民展开的地图上,母亲用瘦弱的 手指画了一条斜线,从塔河到拉萨。王一民不明白母亲为何选择遥远的地方,但母亲迫切而强烈的心愿、充满渴望的目光,激励着王一民出发了。 ③从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74岁的儿子用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载着99岁的老母亲,吱呀上路,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走到了中国南端的海南岛。考虑到母亲身体不支,王一民打算返回家乡,以使母亲“落叶归根”。 ④两年多里,寒冬酷暑,冰雪暴雨,还有母亲“老小孩儿”似的抱怨和挑剔,种种路况和心绪,王一民都挺了过来,而且他为自己能和母亲在一起走这么多路感到无比荣幸。 ⑤一路上,王一民的行动也引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