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三单元 土和火的艺术 你能区别哪个是陶器哪个瓷器吗? 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古代陶器 一、古代陶器的产生:一万年前 原料:粘土 二、陶器最初制作法: 后期:轮制 三、陶器的分类:彩陶、黑陶、白陶 捏塑法、 泥条盘筑法、 捏塑法 泥条盘筑法 彩陶:即彩色陶器,系利用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作颜 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彩 绘各种图案,入窑经900°C~1050°C火烧 后,在橙红的底色上,呈现出黑、红、白等颜 色的图案。 窑:指专门烧制陶瓷建筑物。原始时期最早是直接在 地上挖坑烧制,后来逐渐发展成不同的形制。 馒头窑 龙窑—为我国南方流行的陶瓷窑炉,依山势倾斜砌筑,形状似龙而得名。 彩陶的不同文化类型 ㈠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公元前4800年-公元前4300年 ㈡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公元前3900年前后 ㈢马家窑文化 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900年 彩陶人面鱼纹盆 彩陶船形壶 彩陶舞蹈纹盆 鹳鸟石斧彩陶瓮 旋纹彩陶尖底瓶(马家窑副本 旋纹彩陶尖底瓶 黑陶 普遍采用轮制,加之陶窑的改进和封窑技术的掌握,使工艺有了极大的提高。因而使所制黑陶,器形多呈正圆形,胎体极薄且匀,具有黑、薄、光等特点,故有“蛋壳陶”之誉。 一般不重装饰,而是以器体造型的丰富多变和设计新颖巧妙取胜。 蛋壳黑陶杯 轮制 白陶 用高岭土烧制,质地洁白细腻。它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因制作技术的提高,使原料的淘洗更加精细,烧制火候的掌握也恰到好处,因而使所烧器物愈加素净可爱。 白陶鬶 东汉 青瓷 唐代 青瓷、白瓷 宋代 五大名窑 元、明、清 青花、 釉里红 五彩、斗彩、粉彩 现代 古代瓷器 一、产生时间:三千年前的商代中期 二、原料:瓷土、石英、长石,表面施釉 烧制温度:1200°C以上 三、历代发展 釉:以石英、长石等为原料制成的物质,覆盖于瓷器坯体之上,经焙烧而形成的玻璃质薄层。使作品呈现美丽的色彩,并能增加机械强度和绝缘性能。由于釉料中所含金属和烧制时空气用量的不同,可以烧制出不同颜色的瓷器。 唐 凤首壶 五代 莲花青瓷托碗 通高13.5厘米,口径13.8厘米。 此碗是一件越窑青瓷中的代表作,可称得上“秘色瓷”中的稀有作品,精美绝伦,出类拔萃。 莲花碗由碗和盏托两部分组成。碗为直口深 腹,外壁饰浮雕莲花三组,盏托的形状如豆,上部为翻口盘,刻划双钩仰莲两组,下部为向外撇的圈足,饰浮雕覆莲二组。该碗共由七组各种形态的莲花组成。瓷胎呈灰白色,胎质细腻致密,颗粒均匀纯净,托心平整,正中镂有 一小圆孔直通器底,孔边刻“项记”窑工(作者)二字,施青釉,釉层厚且通体一致,光洁如玉,如宁静的湖水一 般,清澈碧绿,正如唐陆龟蒙《秘色瓷器诗》中描绘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目千峰翠色来”,和陈万里先生形容的“一泓清漪的春水” 般的湖绿色,器形敦厚端庄,比例适度,线条流畅,丰腴华美,通体恰似一朵盛开的莲花, 构思巧妙,浑然天成。 宋代五大名窑 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 定窑白釉刻花折腰碗 定窑的特点:刻花、印花 定窑 定窑白釉刻花折腰碗,高5.5cm,口径16.8cm,足径9.4cm。 碗敞口,浅式,斜腹,近底处内折。通体白釉,口部镶铜。碗内、外壁及里心划刻莲花、莲叶纹。 此碗白釉纯净,所饰莲花线条自然流畅。碗之内、外壁均有刻划纹者较为罕见,此碗是定窑瓷器的精美之作。 定窑白釉莲花盘 汝窑三丁洗 汝窑:似玉非玉更胜玉 汝窑 汝窑 梅子青熏炉 官窑贯耳瓶 官窑:紫口铁足 官窑 贯耳瓶 哥窑八方碗 哥窑:金丝铁线 哥窑 宋 哥窑鱼耳炉 钧窑:窑变、蚯蚓走泥纹 玫瑰紫海棠式花盆 钧窑 土耳其托布卡普宫博物馆的元代青花瓷盘 青花瓷 釉里红大碗 釉里红 五彩胆瓶 五彩 五彩花鸟大碗 斗彩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