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1浓墨重彩的狂欢 教学设计 课题 浓墨重彩的狂欢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八年级 教材分析 《浓墨重彩的狂欢》是桂美版八年级美术教材中融合 “民俗文化” 与 “重彩绘画” 的核心课题。本课程以中国多民族民俗节庆为载体,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春节庙会、壮族 “三月三”、傣族泼水节等节庆场景,结合袁运生《泼水节 ——— 生命的赞歌》、丁绍光《艺术女神》等重彩画经典作品,学习从重彩画的色彩(明度、纯度)、肌理(揉纸、刷墨)、技法(打形、上色)等艺术语言入手,分析作品如何烘托节日氛围、传递民族情感。课程注重解读民俗节庆的文化内涵(如 “洗旧迎新”“阖家团圆”)与重彩画的传统传承(敦煌壁画矿物颜料技法)、现代创新(云南画派中西融合风格),尤其在 “民俗元素转化为艺术形象” 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与创意实践能力。通过视频赏析、技法示范、小组合作与创作展示等环节,让学生在深化民俗认知与重彩画技艺的同时,提升将生活体验转化为艺术表达的能力,最终实现 “文化感知 — 技艺学习 — 自我表达” 的深度融合。 2022新课标要求 1. 能欣赏民俗节庆重彩画在色彩、肌理、造型等方面的艺术特色,初步形成对重彩画视觉语言的敏感度与审美判断能力,学会从画面细节中感知节庆氛围与民族情感。2. 通过对比传统重彩(如敦煌壁画)与现代重彩(如云南画派)的风格差异,理解重彩画中蕴含的民俗文化、时代精神与审美变迁,深化对中华多民族文化的认知与尊重,增强对传统艺术当代传承价值的认同。3. 能够运用重彩画基本技法(打形、上色、揉纸、刷墨)创作民俗主题作品,从 “民俗内涵” 与 “艺术表现” 角度评述作品,理解艺术创作与民族生活、文化传承的关联,形成以艺术视角关注民俗、传承文化的意识。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1. 通过观察春节庙会、泼水节等民俗场景,赏析《泼水节 ——— 生命的赞歌》《艺术女神》等重彩画作品,感受高饱和色彩、斑驳肌理对节日氛围的烘托作用;对比传统敦煌重彩与现代云南重彩的风格差异,领略重彩画在不同时代的审美表达,提升对色彩情感性与民俗艺术性的感知能力。(审美感知)2. 能够运用铅笔打形、水粉上色、揉纸造肌理、背面刷墨等重彩画技法,选择熟悉的民俗节庆(如家乡庙会、“三月三” 歌圩)创作作品;鼓励学生融入个性化元素(如夸张的人物动态、独特的色彩搭配),或结合综合材料(亮片、金粉)丰富画面,完成兼具民俗特色与艺术创意的作品。(艺术表现 创意实践)3. 理解民俗节庆不仅是 “热闹的聚会”,更是民族文化记忆的载体(如泼水节 “洗旧迎新”、春节 “辞旧纳福”);认识重彩画从敦煌矿物颜料到云南画派中西融合的传承脉络,体会艺术与民族文化的深度绑定,增强对中华多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与尊重,形成传承民俗艺术的文化认同感。(文化理解)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对 “生活文化” 充满好奇的阶段,多数有参与春节、中秋等民俗节庆的生活体验,对热闹的节日场景有直观感受,这为课程学习提供了情感基础。他们具备初步的绘画造型能力(如简单人物、场景勾勒),喜欢动手实践与小组互动,但对重彩画的专业技法(如揉纸肌理、色彩明度 / 纯度调控)和民俗节庆的深层文化内涵(如 “三月三” 与壮族稻作文化的关联)认知较浅。教学中需通过 “生活经验联结”(从家乡民俗切入)、“分步技法指导”(教师示范 + 小组互助)、“文化故事渗透”(节庆起源与寓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技艺,在赏析中理解文化,实现 “生活 — 艺术 — 文化” 的认知闭环。 重点 理解民俗节庆的文化内涵(如泼水节 “洗旧迎新”、春节庙会 “祈福与娱乐”);掌握重彩画的基本技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