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793991

第二单元第4课课时规范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5-1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8次 大小:3348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第二,2023,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课时规范练 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之所以能被先进人物事迹感动,是因为这些事迹反映了人间的真善美,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共同的追求。也许我们身边没有名闻遐迩的“楷模”(A)和“新闻人物”(B),但一定会有美好的人与事。 ① ,能从身边找到值得学习、尊敬的人物,生活和写作都会变得有意义。 写人物, ② 。以千字左右的篇幅写一个人,要让读者对人物有印象,比较好的办法是,选取典型事例,勾勒人物形象,反映他的主要性格和品格。写袁隆平就要突出他孜孜以求的精神,写他坚持真理、不断创新的研究历程。写钟扬,则通过他长期在西藏采集种子的事迹和他有关生命意义的言论,表现他火一样的生命激情。写张秉贵,就要写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一团火”(C)精神。写人要注意体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避免单一化,可以选取不同的生活侧面真实地表现人物,让人物有“立体感”(D)。 ③ ,真实感人的细节同样重要。很多情况下,能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典型的事迹,而是生活工作的具体画面。这些真切质朴的内容,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从而产生“( )”的传播效果。公交车上,下班的民工担心自己的工作服太脏,有座位也不坐;一名同学考试没通过,仍然庄重地把试卷折叠整齐放进书包,向老师微笑告别;急诊室的抢救失败了,患者家属反而安慰哭泣的护士……这类细节能对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只有用一二百字就能写活场景中的那些人,让他们“站”在读者。 1.文中四处引号的用法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楷模” B.“新闻人物” C.“一团火” D.“立体感” 2.将下列古诗文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有问题,请对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5.请参照第三段画线部分中的三个场景,再补写一个生活工作中的具体画面。要求:直观生动、有画面感,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6.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心有一团火”张秉贵、“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探界者”钟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当代雷锋”郭明义、“铁路小巨人”巨晓林……这一个个闪亮的名字背后,不过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人,日复一日地将一件事做到极致。一代又一代的劳模,见证着劳动者勇攀高峰的坚定志向和坚韧品格,折射出模范的价值追求和对劳模精神的时代诠释。不同时代的劳模,对于今天的我们有着怎样的启迪,答案就在奋斗本身。虽然劳动内涵随着时代不断更新,但“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始终不变。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材料一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社,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 信中,隆平用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最近社会上流传杂交稻米质太差,有人贬杂交稻为“三不稻”,说什么“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果真是这样吗?我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