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单元作文训练 语言的锤炼 优美的语言,让人如饮佳酿,如品珍茗,历久弥香;相反,则会让读者味如嚼蜡,难以下咽。一般文章如此,考场作文更应在语言方面多下功夫,以此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妙用词语,让语言生动形象 要使文章内容表达得丰富、生动,使读者产生联想和具体的感受,选词是关键,选词恰到好处,能使“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1.妙用动词。动词是表示人与事物行为动作和变化的词,运用得好,能使文章语言准确、形象、生动。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泻”“浮”“洗”“笼”四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荷上月”朦胧迷人的特点。“泻”字写出了月光像流水一样由上而下一大片地流到荷塘的叶子和花上的情景,使月光也有了动感,成了有形的东西,从而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一个“浮”字描绘出了深夜月光下雾气由下而上轻轻地升腾,慢慢地扩散、弥漫的情景,非常逼真地写出了雾的轻飘特点。可见妙用动词可使语言更形象,从而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妙用形容词。形容词运用得准确,能使事物的性质、状态具体形象地呈现于读者面前。“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郁达夫《故都的秋》)这段话中“清”“静”“悲凉”三个形容词就准确地概括了北方秋天的特点。 3.妙用口语、俗语。俗语虽然不像名人名言或古诗文佳句有明确的出处,但它们流传甚广,用得好,使文章通俗易懂且活泼生动。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就用“闭塞眼睛捉麻雀”和“瞎子摸象”形象地揭示了主观主义者不注重调查研究的盲目的工作态度。 4.妙用叠字。“然而,那幽暗的峡谷,却依然如故,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荷塘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朱自清《荷塘月色》)叠字的使用,传神地描摹了景物的特点,不仅使文章文气舒展,而且读起来节奏感强,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 二、运用修辞,让语言活泼灵动 修辞是语言艺术的花朵,比喻、拟人可使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排比、反复可使语言富有气势和节奏;设问、反问可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烘托、对比可使事物的特点更鲜明、突出。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但大多数同学的作文往往“质”有余而“文”不足,平平淡淡。例如,论“什么是生活”,不善用修辞的学生只是这样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对待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但善用修辞的学生,他会这样写:“生活是镜子,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也笑;生活是美酒,会喝的说它甜,不会喝的就说它苦;生活是一首诗,有抑扬顿挫,也有平平仄仄;生活是一首歌,有低沉忧伤,也有激昂快乐。”几个比喻,几组排比,使文章顿生光彩,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意思。由于表达方式的不同,给读者的感受也就大不相同。 三、引用佳句,让语言文采满溢 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著名诗人、散文家灿若繁星,他们的作品成为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古典诗词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佳句,千百年来流传甚广,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王冕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文章中穿插一些这样的名言佳句,不仅使语言富有文采,同时提升了文章品位。 四、妙用改编,让语言含蓄蕴藉 改编,即取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