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7830571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主题1《纪念与象征-空间中的实体艺术》课件+教案+素材

日期:2025-04-27 科目:美术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3次 大小:28393996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人美,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主题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主题一 《纪念与象征|空间中的实体艺术》教案 【单元分析】 本单元以“匠心”为出发点,在不同主题、不同材质、不同造型手法的雕塑作品中,凝视雕塑作为空间中的实体艺术,探索雕塑的美感,发掘公共空间里的雕塑作品,以这三个主要内容贯穿雕塑章节。通过雕塑作品,思考在纪念与象征、体量与力量、场域与对话中,雕塑艺术的价值和意义,以雕塑主体为出发点,采取对比眼光,观察不同雕塑造型、中西方雕塑特点等为话题,建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现美的眼睛,感知雕塑艺术这一单一却又多元的复杂语言内涵和凝练的审美特质与民族精神。 【教材分析】 在美术鉴赏丛书中,雕塑作为艺术门类,是由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转变的艺术形式,衔接着第二单元"图像之美﹣绘画艺术"和第四单元"无声之韵﹣﹣建筑艺术"。本主题作为雕塑章节的开篇,着重阐明什么是雕塑这一主要问题,包括雕塑的基本知识、雕塑的材质、雕塑的功能和意义等几个重要部分。以经典解读和学习评价等模块,通过学生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使得学生认识到什么是雕塑、雕塑作品如何表现,学会发现雕塑作品的功能和价值,学会以对比的眼光思考中西方雕塑的不同,并尝试鉴赏雕塑,进而从图像识图、美术表现、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等不同角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成型。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在美术鉴赏课程中已经能够有一定的语言表达及分析,但是由于本课所涉及到的雕塑相关知识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精神较多,再加之前期对雕塑艺术了解不够,所以教师在鉴赏评析方面还需多加引导总结,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积累。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雕塑这一基本概念,认识雕塑与绘画在空间上的差异,能区分不同的雕刻形式与功能用途,理解造型手法与材质媒介对艺术表现的作用。 2.以学习任务板块为线索,借助教材中的雕塑案例,向学生介绍雕塑的基本概念;以思考探索为思路,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雕塑作品的能力。鼓励学生回到博物馆、生活广场,收集不同类型的雕塑作品,并尝试进行写生和临摹,感受雕塑由二维空间转换为三维空间的不同,学会在三维空间中欣赏雕塑。 3.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文化的了解,逐渐树立和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同时,展示的西方近现代雕塑作品在创作思路和作品呈献中都显示出了与本土文化的不同,进而培养学生以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和欣赏西方的艺术文明,感受雕塑独特的艺术魅力,理解并认同雕塑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 【教学重点】 什么是雕塑、雕塑的分类、雕塑的材料以及雕塑的功能和意义。作为对雕塑的初步认识与理解,如何欣赏雕塑也成为教师在课程教授中的重点,为第二主题做好铺垫工作。 【教学难点】 1. 雕塑是从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转化的一种艺术形式,作为实体空间中的艺术门类,其欣赏角度与方法与绘画作品已经不同。 1. 雕塑材料与作品的表达、意义的阐释已经产生密切的联系。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 播放视频《五四运动》影视剧片段,激发学生兴趣,从美术的创作导入到新课。 3、讲授新课 (1)雕塑 空间中的实体艺术 1.《人民英雄纪念碑》简介。 2.比较《人民英雄纪念碑 五四运动》雕塑与绘画作品,完成学习任务单一,引导学生感受绘画与雕塑的区别。 师总结:《人民英雄纪念碑 五四运动》是浮雕的表现形式,存在于三维立体空间,作者利用主体人物为中心的构图,凝练的形体塑造,视线的集中性,精微的细节刻画等强化主题。 《五四运动》油画作品是二维平面上的表达,一分为二的构图,朝同一个方向拥挤的人群,乌云,高举的旗帜突出主题,两幅作品都以鲜活而又生动的画面感再现了中国现代史上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