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840923

【核心素养目标】5.1法不可违 课件(共28张PPT)+内嵌视频

日期:2024-06-16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5次 大小:11630196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内嵌,PPT,28张,课件,核心,不可
  • cover
(课件网)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5.1 法不可违 1.政治认同:认同社会主义法律,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2.道德修养: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争创合格公民。 3.法治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4.健全人格: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人生观念。 5.责任意识:维护法律的尊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自觉尊法、学法、守法、护法、用法。 。 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分类,不同类型违法行为适用的法律;自觉做到守法护法。 教学难点:感受法律尊严,自觉遵法守法。 自主学习 学习要求:阅读教材P46-52,在课本上标记问题要点。 1.法律的作用?(如何理解法不可违) 2.违法行为的定义以及分类? 3.三种违法行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联系和区别。(难点) 4.我们应警惕身边的哪些违法行为? 5.如何做到遵章守法?(重点) 违法无小事 01 法律明确告之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 法律是刚性的社会规则, 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法律的作用 电影《烈日灼心》中,段奕宏扮演的警察说过这样一段话: “法律特别可爱。它不管你能好到哪儿,就限制你不能恶到没边儿。它清楚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么点脏事儿,想想可以,但做出来不行。法律更像人性的低保,是一种强制性修养。它就踏踏实实地告诉你,至少应该是什么样儿。” “法律是人性的低保”,这个形容太贴切了。 行为规范 法律 ①指引作用 ②评价作用 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可以做什么 必须做什么 应当做什么 ×不应当做什么 (特点)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③强制作用 合法的 ×非法的 1.法律的作用 思考:1、袁公的行为对吗?为什么? 2、如果他生活在现代法治社会,那么他偷拿天书并进行复印是一种什么行为? 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原因 违法行为的分类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严重违法行为 (犯罪) 一般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违法的原因: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 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判决苏某限期归还手表。 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应承担的民事责任:返还财产、赔偿损失、停止伤害、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等。 一、违法无小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百一十四条的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有关部门收到遗失物,知道权利人的,应当及时通知其领取; 不知道的,应当及时发布招领公告。” 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秩序。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等形式。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 一、违法无小事 王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掷矿泉水瓶、展示不文明标语。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这他们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人警告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条的规定 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