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858253

时事热点素材 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欢迎回家!

日期:2024-06-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35次 大小:1866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时事,热点,素材,景海,朱杨柱,海潮
  • cover
时事热点素材 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欢迎回家! 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太空出差5个月,“博士乘组”返回地球!欢迎回家! 经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3名航天员身体状态良好,即将出舱。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将于10月31日乘坐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航天英雄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终于结束150天的空间站之旅,荣耀归来! 今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的三名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入驻中国空间站,开始了为期150天的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他们经历了在轨工作生活,执行了各种重要的任务,包括科学实验、技术验证、生活照料等等。在轨期间,他们不仅完成了许多重要的任务,还展示了中国航天员的优秀素质和专业能力。他们的回家之旅也是备受关注。在返回前,他们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包括整理生活物资、做好身体调整等。而地面人员也进行了周密的保障准备,确保他们的安全和健康。 在航天员的回家之旅中,我们看到了中国航天的实力和航天员的辛勤付出。让我们一起为他们点赞! 此前,北京时间10月30日20时37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分离。 分离前,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开展了工作交接,完成了在轨工作经验交流、上行物资及下行样品转移安装等工作。分离后,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手持高清相机,通过飞船绕飞完成了以地球为背景的空间站组合体全景图像拍摄。 10月31日清晨,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神十六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踏上回家之路。 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桂海潮在此次航天飞行中格外“出圈”,他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 何谓载荷?航天器上装载的、直接实现航天器在轨运行任务的仪器、设备、人员、试验生物及试件等,被称为有效载荷。载荷专家从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研究及应用领域的科研人员中选拔,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 关于航天员戴眼镜的问题,杨利伟此前就介绍说,随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航天员任务不同,选拔标准也不同。视力方面,高度近视不符合标准,低度近视是可以的。 而低度近视的桂海潮,是第三批18位预备航天员中的4名载荷专家之一,也是唯一一名来自高校的载荷专家。 1986年11月,桂海潮出生在云南保山施甸姚关镇一个普通家庭。 施甸古名勐底,傣语意为“美丽的坝子”,原名石甸,后更名施甸。这里自古以来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节点和要冲,位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核心位置,是“一带一路”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前沿。施甸全县95.5%的面积、74.5%的耕地、70%的人口均分布于山区,属于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从施甸县城出发,沿着施孟公路一路前行,大概走过20公里的蜿蜒山路就到姚关镇。 桂海潮分别在当地的姚关中心小学、姚关中学(当地人也称为“施甸三中”)读书, 属于那种拿奖拿到手软的学生。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人。当时,17岁的桂海潮是一名刚刚升入高二的学生,从校园广播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振奋,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航天的吸引力。2年后,桂海潮以第一志愿考入北航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他也是当年北航在云南省录取的理科最高分。 学生时代,桂海潮是一个“特别勤奋刻苦的人”。 本科期间,桂海潮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以优异的表现保送读研并提前攻读博士,2014年在北航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在他的同学和同门、宇航学院教师王悦眼中,桂海潮很爱学习,喜欢不断挑战和提升自己,并且做事有股韧劲,“找准目标就一股劲儿扎进去”,遇到不懂的问题,“无论下多大功夫也要搞明白”。 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