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7862686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历史第一册堂堂练(含答案)

日期:2025-11-22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65次 大小:1501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堂堂,一册,历史,学制,五四,编版
  • cover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如下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 ) A.秦、楚、齐、燕 B.齐、楚、秦、燕 C.燕、秦、齐、楚 D.燕、齐、楚、秦 2.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仅兼并小国,而且大国之间也出现兼并现象。这突出反映了( ) A.变法使各国实力增强 B.统一趋势增强 C.各国君主争霸野心强烈 D.分封制彻底崩溃 3.下列战役属于战国时期的是( ) ①涿鹿之战 ②桂陵之战 ③马陵之战 ④长平之战 ⑤城濮之战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④⑤ 4.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商鞅变法( ) A.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B.维护了旧贵族的利益 C.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 D.壮大了秦国军事力量 5.“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据此可知,商鞅变法的影响在于( ) A.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B.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C.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D.为秦实现统一奠定基础 6.下图所示的水利工程被称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它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白渠 D.大运河 7.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合理利用自然条件,设计精心。他设计的鱼嘴,作为分水坝将岷江之水一分为二,外江排洪,内江灌溉;在内江下游凿山开出宝瓶口,引水入渠,灌溉农田;建飞沙堰作为滚水坝,使得汛期内江之水排入外江,并起到冲刷泥沙的作用。材料意在强调都江堰( ) A.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B.历史悠久,造福千秋 C.充分反映了我国人民的智慧 D.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 8.岷江出山口弯道处的分水堤将岷江分为两条江;内江直接通向成都平原,主要用于航运和灌溉;外江通往长江,主要用于泄洪和排沙。都江堰结合弯道环流原理,实现了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材料强调了都江堰的修建( ) A.不违农时,尊重规律 B.乘势利导,因地制宜 C.人定胜天,天顺人愿 D.听天由命,逆天无功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七雄;谁都知道以秦为最强。然而当其初年;实以秦为最弱。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材料三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卫鞅”“孝公”分别是指谁? (3)材料三中“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指什么?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教民耕战”的具体措施和作用是什么。 10.材料论述 材料一:鱼嘴与其上游的百丈堤及其下游的内、外金刚堤联合作用,可自动将岷江上游的水流,按照丰水期“内四外六”、枯水期“外四内六”的比例,引入灌区,其工作的原理,满足弯道水流“大水走直、小水走弯”的规律。 ———摘编自李可可、黎沛虹:《都江堰—我国传统治水文化的璀璨明珠》 材料二:见下图 (1)根据材料,概括修建都江堰工程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2.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大国兼并小国,大国相互兼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局部统一,即统一趋势增强,B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变法、分封制的内容,排除AD;题干强调的是兼并,而不是争霸,排除C。故选:B。 3.答案:B 解析:战国时期各国都有统一中国的雄心;彼此之间的战争更频繁;规模更大;并且都具有兼并的特点;著名的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城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