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节 物态变化与温度 第五章 物态变化 初步认识水的三种状态及其变化。 了解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知道摄氏温度的相关规定。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冰 云 雨 这些自然现象涉及到水的哪几种状态? 思 考 1. 物质的三种状态 自然界中物质通常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存在。 “气态”不可写成 “汽态”。 知识点1 认识水的物态变化 在常温下,呈现固态的物质一般称为固体,如石头;呈现液态的物质一般称为液体,如水;呈现气态的物质一般称为气体,如氧气;冰、水、水蒸气是水的三种状态,水的三种状态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 2. 物态变化 物质由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 3. 水的物态变化如图所示。 物态变化的条件是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 1. 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物体的温度常用符号 t 表示。 知识点2 测量温度 2. 摄氏温度 (1)摄氏温度的单位: 摄氏度,符号是℃ ,读为摄氏度。 摄氏温度的单位“摄氏度”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开。 如 10 摄氏度,不能读为摄 氏 10 度, 也 不能读为 10 度。书写摄氏温度单位符号“℃”时,要注意字母左上角的小圆圈不能漏掉,不能写错位置。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 0 ℃,沸水的温度规定为 100 ℃,在 0 ℃和 100 ℃之间分成 100 个等份,每 1 等份就是 1 ℃。 (3)摄氏温度的表示方法: 0 ℃及 0 ℃以上的温度,书写时可省略数字前面“+”号,如 10 ℃,读为“10 摄氏度” 或“零上 10 摄氏度”;0 ℃以下的温度,书写时应在数字前面加“-”号,如 - 10 ℃,读为“负 10 摄氏度”或“零下 10 摄氏度”。 3. 温度计 生活中常用温度计来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1)工作原理: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测温液体: 常用的温度计是液体温度计,里面的液体一般是酒精、水银或煤油。 (3)基本构造,如图所示。 (4)分类: 根据测温液体:包括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水银温计。 根据用途:包括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温度计的玻璃泡内封闭着测温液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从而把温度的变化转换为液体体积的变化,体积的微小变化又放大为细玻璃管中液柱长度的显著变化。 (5) 温度计的特殊设计: ①玻璃泡的玻璃壁很薄:可以使玻璃泡内测温液体的温度很快与被测物体的温度相同。 ②玻璃管的内径很细:即使测温液体的温度变化很小,细玻璃管中液柱的长度也能发生较显著的变化。 ③玻璃泡的容积相对较大:玻璃泡的容积越大,细玻璃管的内径越细,相同的温度变化引起液柱的长度变化就越大,温度计的分度值就可以设计得越小,测量结果就越精确。 (6) 使用注意事项: ①使用前: a. 估计温度。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即明确它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所测温度不能超出此范围。 b. 观察温度计。看清温度计的分度值,即温度计上一小格所表示的数值,它反映了温度计的精确程度。 ②使用时: a. 会选: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b. 会拿:手要拿温度计的上部, 手不能触及温度计的玻璃泡。 c. 会放:温度计的玻璃泡必须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触容器壁或容器底。 d. 会读: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e. 会记:记录温度数值,不可漏写或错写单位。 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因为容器的温度与被测液体的温度不同,影响测量的准确性。如测量正在加热的开水的温度时,若温度计接触烧杯底,会使测得的温度偏高。 4. 体温计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