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909865

(核心素养目标)5.1法不可违 课件(共25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8次 大小:1293999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核心,素养,目标,不可,课件,25张
  • cover
(课件网)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5.1 法不可违 1.政治认同:认同社会主义法律,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2.道德修养: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争创合格公民。 3.法治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4.健全人格: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人生观念。 5.责任意识:维护法律的尊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自觉尊法、学法、守法、护法、用法。 。 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分类,不同类型违法行为适用的法律;自觉做到守法护法。 教学难点:感受法律尊严,自觉遵法守法。 自学导航 违法无小事 01 02 1、法律的作用? 2、违法行为的含义及产生原因 3、违法行为的种类及区分?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4、身边常见的违法行为? 5、如何遵章守法? 01 违法无小事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行为规范。 行为规范 法律 纪律 道德 法律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规范呢? 运用你的经验P46 小勤家里生活比较困难,要强的他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减轻家里的负担。看到捡废品能赚钱,小勤决定试试。他来到建筑工地,捡了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准备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工地保安发现后,把他送到了派出所。 (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为什么? 因为捡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是违法的事情。不懂法,不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违法了。 可以避免,了解法律,不做违反法律的事。 (1)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指引作用) (2)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评价作用) (3)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强制作用) 1.法律的作用 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 探究与分享探究P47 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判决苏某限期归还手表。 陈某为牟取非法利益,介绍杨某向吴某等人(均另案审理)非法收购走私入境的马来穿山甲(I类濒危野生动物)。经人民法院审理,陈某构成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掷矿泉水瓶、展示不文明标语。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这他们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人警告处罚。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我国民法典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权利人。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 我国刑法规定,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予以定罪处罚。 上述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镜头一 镜头二 镜头三 2.违法行为的产生原因、含义 产生原因: 一个人如果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就难免做出违法的事情。P48 含义: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违法行为的分类(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 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P48 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 不同点 三种违法行为的区别和共同点 违反的法律 社会危害性 法律责任 (P48、P54相关链接) 实例 民事 违法行为 行政 违法行为 刑事 违法行为 共同点 民事法律规范: 如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行政法律规范: 如治安管理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