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荷塘月色 朱自清 复习散文: (一)明确概念: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取材自由(写人、记事、写景、状物) 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 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主题集中且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 记叙散文:写人记事 议论散文:论题类、哲思类、随想类、寓言类 抒情散文:写景状物、直抒胸臆 (四)散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五)散文的主题:作者的情感和想要宣传的精神 (六)常用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联想与想象、引用、渲染烘托等。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前言: 他就是写出了《背影》、《春》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色》。 CONTENTS 目录 壹 贰 叁 肆 教学导入 课文学习 美文赏析 结构总结 教学导入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荷塘”与“月色”相互依存,相互映衬。 标题: 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为自由和民主而奋斗的进步人士)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时代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与雨巷背景一致)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然,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可是现实并不允许他去实现自己的这么一丁点儿的愿望。 课文学习 整体把握 学生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去荷塘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9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10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由。7、8两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10段)写“月下遐思”(情) 综合、归纳: 文章赏析 第一部分 第一段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颇”是对不宁静的心情的强调,“心里颇不宁静”是作者夜晚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