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018063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4次 大小:4200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2023-2024
  • cover
《乡土中国》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就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而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一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有个大家都接受都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礼”和“法”都是行为规范,合于礼的行为是对的,因此也合乎法律。 B.“法”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具有强制性,推行法治比推行礼治更有效。 C.礼从教化中养成,且人服礼是主动的,所以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礼治秩序就水到渠成。 D.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传统无法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礼”也就难以维持社会秩序了。 2.下列各项中,最符合“礼治秩序”特点的一项是( ) A.子贡同情羊,想要取消鲁国每月用羊告祭祖庙的做法,但却遭到了孔子的反对。 B.商鞅城门立木,信守承诺给搬走木头之人重赏,取得百姓信任,辖内秩序井然。 C.林冲被高都尉陷害,带刀前去军事机要处白虎节堂,违反规定,被判刺配沧州。 D.违反交通秩序、扰乱公共秩序、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都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现代论法理的学者中有些极重视人的因素。他们注意到在应用法律于实际情形时,必须经过法官对于法律条文的解释。法官的解释的对象虽则是法律条文,但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