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沪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 19 章 几何证明 19.5角的平分线(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验证等方式,探究并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难点) 2.能运用角的平分线性质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重点) 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复习与回顾]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题设、结论 [“互逆”的思想] 逆命题 逆定理 定理 命题 “角”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什么? A B O 1 2 “角的平分线”除了平分这个角以外,还有其他的性质吗? 角平分线所在直线 C ∵OC平分∠AOB, ∴∠1=∠2 证明:∵PD⊥OA,PE⊥OB, ∴∠PDO=∠PEO=90° 又∵OC是∠AOB的平分线, ∴∠1=∠2, 在△POD和△POE中 ∠PDO=∠PEO, OP=OP, ∠1=∠2, ∴△POD≌△POE (ASA) ∴PD=PE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已知:如图,OC是∠AOB的平分线,点P在OC上,PD⊥OA,PE⊥OB,垂足分别为D、E. 求证:PD=PE. 探寻逆定理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逆命题: 到这个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在一个角的内部(包括顶点)且 证明逆命题 已知:如图,PD⊥OA,PE⊥OB,垂足分别为D、E,且PD=PE 求证:P在∠AOB角平分线上 ∠1=∠2 在一个角的内部(包括顶点)且到这个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角的平分线可以看作是 在这个角的内部(包括顶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符号语言: ∵PD⊥OA,PE⊥OB且PD=PE 定理应具备条件: 1)角内部一点 2)两段垂直距离 3)距离相等 定理作用: 证明角被平分 ∴∠1=∠2或点P在∠AOB角平分线上 (在一个角的内部(包括顶点)且到这个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用集合的思想理解角平分线: A B O C 角的平分线可以看作是在这个角的内部(包括顶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类比探究 求证:点O在∠C的平分线上. [例1]如图,AO、BO分别是∠A、∠B的平分线, OD⊥BC,OE⊥AB,垂足分别为D、E. F ∵AO平分∠BAC,OE⊥AB(已知) 证明:过点O作OF⊥AC,垂足是F。 ∴OE=OF(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OF=OD(等量代换) ∴点O在∠C的平分线上(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OF⊥AC(作图) 本例结论可引申为——— 这个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平分线交于一点, 同理,OE=OD 1.已知:如图,点 P、D在∠AOB 的平分线上,OA=OB,PM⊥BD,PN⊥AD,垂足分别是点 M、N. 求证:(1)∠BDO=∠ADO: (2) PM=PN 课本练习 证明(1)∵OD平分∠AOB,∴∠BOD=∠AOD 在△BOD和△AOD中, ∴ △BOD≌△AOD(SAS) ∴∠BDO=∠ADO (2)由(1)知DO平分∠BDA, 又∵PM⊥DB,PN⊥DA, ∴PM=PN 2. 已知:如图,BP、CP分别是△ABC的外角平分线,PM⊥AB,PN⊥AC,点M、N分别为垂足. 求证(1)PM=PN (2)AP平分∠MAN. H PM=PH PN=PH PM=PN 证明: 过点P作PH⊥BC,垂足为点H. ∵BP是∠MBC的平分线 (已知), PM⊥AB,PH⊥BC ∴PM=PH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同理:PN=PH. ∴PM=PN(等量代换). ∴点P在∠MAN的平分线上,即AP平分∠MAN. (在一个角的内部(包括顶点)且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3。如图,已知△ABC ,∠C=90°,AC=BC,点D中BC上,DE⊥AB,点 E为垂足,且DE=DC,联结AD。求∠ADB的度数. 【解析】根据题意可得,∠BAC=∠B=45° ∵DE⊥BC,∴∠AED=90° 在Rt△ACD和Rt△AED中 ∴ Rt△ACD ≌Rt△AED(HL) ∴∠ADB=∠C+∠CAD=90°+22.5°=112.5° 4.如图,要在M区建一个大型超级购物中心G,使它到两条公路的距离相等,离两公路交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