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060966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莫听》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课件(共31张PPT)+教案+学案

日期:2024-05-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00次 大小:75632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莫听,教案,PPT,31张,课件,打叶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定风波》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 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3、 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4、背诵默写本词。 【学习重点】 1、 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 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3、 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学习难点】 1、 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 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学习时间】1 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背诵《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坎坷的一生:京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见他的豁达与乐观,今天的这首词更是这样的心绪。让我们走进《定风波》。 【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享年64岁,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乌台诗案。他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于是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他写的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差一点被处死。在这九死一生之后,东坡写了《念奴娇》(大江东去),在黄州写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所以经过忧患苦难,苏东坡还能写出这样飞扬,这样潇洒,这样开阔,这样博大,这样超旷风格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修养。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 译文: 小序: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去听那窗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吟啸一边慢慢行。只要心理轻松,一根竹仗、一双草鞋也比骑马轻。谁在乎呢,虽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料峭的春风把酒吹醒,让我稍稍地感到一丝寒冷。微冷之时,抬头看,西斜的落日正迎面照在我身上。回头看看来时的路,有过风雨当然萧瑟,回到居住之处,虽经历风雨,可在心中,却不受影响,无喜 【新课预习】 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你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 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么人生态度? 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