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0.唐雎不辱使命 九下第三单元 学习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本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2.把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 化的特点。 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诵读课文,注意表现不同人物 的语气和神情。 刘勰《文心雕龙》中说,“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在特定情境中,得体、睿智的言语具有强大的力量。战国时代,就有这样一个用言语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唐雎。 文学文化常识 《战国策》,我国古代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次序,编订为三十三篇。这部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了各诸侯国之间在政治、军事、外交上的斗争。它不仅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背景链接 出处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卷网-2006年版)。题目是后人加的。 缘由 秦国已于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先后“灭韩亡魏”,安陵作为魏的附庸小国,已无独存的希望。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轻取安陵。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要求,秦王不悦。 结果 维护了安陵国的尊严,暂时阻止了秦王吞并安陵国的野心。 任务一:读准字音,写对字形,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唐雎(jū) 怫然(fú) 免冠徒跣(xiǎn) 缟素(gǎo) 庸夫(yōng fū)色挠(náo) 以头抢地(qiāng)休祲( jìn) 寡人谕(yù) ①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指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 安陵国的国君。安陵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鄢(yān)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交换。 表示祈使语气。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就答应我吧!” 译 文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施与恩惠。 前代君王。 不。 于是。 动词,派遣。 动词,出使。 安陵君说:“大王施与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译 文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秦灭韩国在秦王政十七年(前230),灭魏国在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 在意。错,同“措”,放置、安置。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译 文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意思是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广,增广、扩充。 是轻视我吗?轻,轻视、看不起。 不像(您说的)这样。若,像。是,代词,代指秦王的话。 哪里只是。 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译 文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