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106972

11.1《过秦论》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9次 大小:4995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1.1,学年,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
  • cover
11.1《过秦论》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节选自明·方孝孺《深虑论》) 材料二: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圈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 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A秦之盛也B繁法C严刑D而天下震E及F其G衰也H百姓I怨J而K海内L叛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岂其虑之未周与”中的“周”,与《离骚》“竞周容以为度”中的“周”意思相同。 B.“而灭诸侯,一天下”的“一”与《兰亭集序》“一死生为虚诞”中的“一”意思不同。 C.“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中的“卒”,与《鸿门宴》中的“旦日飨士卒”中的“卒”意思不同。 D.“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的“师”,与《师说》中的“圣人无常师”的“师”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开篇指出筹划国家大事之人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这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也有所提及。 B.材料一列举了秦、汉、唐等历代君主的事例,指出他们没有吸取前代君王失败的教训。 C.材料二中秦王、二世刚愎自用,暴虐天下,忌讳繁多,士人言未尽而身死,不敢竭忠尽智指出过失。 D.材料二中比较了秦国强盛时期和衰弱时期的不同表现,阐明了秦国不察纳谏言导致亡国的道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2)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5.两则材料都在论述使国家安定的治国之道,具体有哪些方法,请概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