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8148809

第六章 生长及控制第8节纯种分离 课件 (共28张PPT)《微生物与免疫基础》 (高教版)

日期:2025-05-04 科目: 类型:课件 查看:85次 大小:64102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高教,微生物与免疫基础,PPT,28张,第六,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第六章 微生物生长与控制 第八节 微生物的纯种分离 自然界中微生物种类繁多,而且绝大多数混杂在一起的,有时微生物的纯种在接种、培养等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也会被污染,为了得到微生物的纯种,必须把所需的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中分离出来,这就是在无菌技术的基础上微生物学的另一项基本技术———纯种分离技术。分离的一般过程如下: 一、采样 如果从环境中分离微生物,首先的工作就是采样,如果是培养的微生物被污染了则可以直接进行分离。采样首先要根据微生物的生活习性,选择合适的采样地点。如分离酵母菌在果园的土壤里较易找到,分离乳酸菌在酸牛乳中较易找到。采样后最好马上进行分离,以防染菌或样品中的菌发生变化。 二、增殖培养 有时样品中要分离的目的微生物很少,就要设法增加该菌种的数量,以增加分离机率,这种人为增加微生物数量的方法叫增殖培养,对于特别少的微生物可进行多次增殖。 增殖培养时要求不需要的微生物缓慢增殖或几乎停止增殖,而所需微生物类型经增殖后数量上占优势,便于分离,这就需要控制培养条件。 (一)、控制培养基营养成分 营养成分主要指碳、氮、无机盐及维生素等。各种微生物对物质的要求是有差异的。异养型微生物只能利用有机碳源,如葡萄糖、蔗糖等糖类及纤维素、淀粉类碳水化合物或烃类等,自养型微生物可能以CO2为碳源。 微生物能利用的氮源可以是蛋白质大分子,如酪蛋白、豆饼粉、麸皮,或其水解得到的小分子,如蛋白胨、多肽、氨基酸水解液及尿素等有机氮化合物,也可是硝酸盐、铵盐或氨态的无机氮源,固氮微生物能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氮。 实际上往往按照各大类微生物确定基本的营养成分,如细菌用蛋白胨、牛肉膏,放线菌用淀粉,酵母、霉菌用麦芽汁或米曲汁等。 (二)、控制培养基酸碱度 各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适宜酸碱度是不同的,细菌和放线菌一般要求中性或偏碱性(pH7.0或稍高);酵母菌和霉菌一般要求偏酸性(pH4.0~6.0)。在控制营养成分的同时,将培养基调至一定的pH值,更有利于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增殖。 必须说明,用控制pH值使不同的微生物获得不同的生长速度的方法是有局限性的,酵母、霉菌喜爱微酸性环境,但在中性条件下也能良好生长。细菌一般不耐酸,但有些细胞也能在pH值6以下生长。这里指的酸碱度是培养基配制时的起始pH值。 在微生物生长过程中,由于糖代谢产生有机酸,氨基酸分解产生氨,铵盐利用留下酸根等均造成pH的变化。因此为保持培养基处于适宜的pH范围,可以在培养基中加入缓冲剂。常用的是磷酸盐,同时也作为磷源,微生物能忍受约5g/L 的磷酸盐,过高时有抑制作用。培养过程中,当pH值下降很剧烈,以致加缓冲剂也很难以维持时,可用不溶性碳酸盐如碳酸钙,它与酸反应可释放出CO2而缓冲pH的下降,不能使用CaCO3时需用补加酸、碱的方式来调节。 (三)、控制培养温度和热处理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适宜的生长温度是不同的,利用不同培养温度可使不同的微生物生长速度不同。如在30℃左右时嗜冷微生物可能不能生存,而嗜热微生物则生长缓慢。为了获得耐高温的酶,可寻找高温细菌,采用50~60℃温度培养,就可使嗜冷、嗜温微生物大量淘汰,嗜热微生物占优势。即使同为嗜温微生物,提高培养温度可筛选耐热的菌株,有利于发酵工业节约冷却用水。 芽孢是特别耐热的,可以抵抗100℃或更高的温度。因此可根据这点,将样品悬浮液经80℃水浴中处理10min,将不产芽孢的营养细胞杀死,从而达到浓缩产芽孢的菌种的目的。 (四)、添加抑制剂 添加专一性抑制剂,也可达到抑制不需微生物增殖的目的。如土样悬浮液中加数滴10%酚,可抑制霉菌和细菌的生长,而放线菌仍能较好的生长;又如添加青霉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