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九章 免疫学基础 知识目标 了解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 了解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掌握抗原的概念及性质 掌握抗体的概念、结构、种类、分布、功能及形成规律 掌握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第九章 免疫学基础 第九章 免疫学基础 能力目标: 能测定巨噬细胞的体外吞噬功能 能制备免疫血清 免疫一词是从拉丁文“immunis”衍生而来,主要意思是免除苦役、兵役。人类很早就意识到机体具有抗微生物感染的能力,便将这种能力称为“免疫”,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许多免疫现象是与微生物无关的,机体不仅是对微生物、而是对各种抗原都能够进行识别和排斥,所以,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免疫学只有100年左右的历史,它是随着抗微生物感染而发展起来的,而又逐渐突破了抗感染研究的局限。 第九章 第一节 免疫学的基本概念 概 述 微生物与 传染病 退 出 非特异性免疫与 特异性免疫 传染的途径及控制 微生物与免疫基础 退 出 第九章 第一节 免疫学的基本概念 概 述 微生物与 传染病 非特异性免疫与 特异性免疫 传染的途径及控制 病原微生物(病原体): 侵入生物机体后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 条件致病菌; 在一般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的微生物。 传染或感染: 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克服机体的防御机能,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反应的过程。 一、微生物与传染病 一、微生物与传染病 退 出 第九章 第一节 免疫学的基本概念 概 述 微生物与 传染病 非特异性免疫与 特异性免疫 传染的途径及控制 (一)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 1.细菌的致病机制 病原菌能否侵入机体引起传染,主要取决于它的毒力。 毒力:是病原菌使宿主患病的能力。毒力包括侵袭力 和毒素两个方面。 一、微生物与传染病 退 出 第九章 第一节 免疫学的基本概念 概 述 微生物与 传染病 非特异性免疫与 特异性免疫 传染的途径及控制 (1)侵袭力 病原体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 殖、扩散的能力。 侵袭力包括以下三种能力: ①黏附和侵入能力; ②抗吞噬能力; ③繁殖和扩散能力。 一、微生物与传染病 退 出 第九章 第一节 免疫学的基本概念 概 述 微生物与 传染病 非特异性免疫与 特异性免疫 传染的途径及控制 (2)毒素 细菌产生的毒素按来源、性质和作用的不同,分为 内毒素和外毒素两类。 ①内毒素: 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外层的组成部分,其化学 成分为脂多糖(LPS)。 ②外毒素: 是病原菌在生长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胞外的毒素。 一、微生物与传染病 退 出 第九章 第一节 免疫学的基本概念 概 述 微生物与 传染病 非特异性免疫与 特异性免疫 传染的途径及控制 类毒素: 用0.3%~0.4%的甲醛处理外毒素,可使其毒性减弱 或完全丧失,但仍保留抗原性。这种经过处理的外毒素称 为类毒素。 抗毒素: 将类毒素注射入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具有中和 外毒素作用的抗体,此抗体称为抗毒素。 一、微生物与传染病 退 出 第九章 第一节 免疫学的基本概念 概 述 微生物与 传染病 非特异性免疫与 特异性免疫 传染的途径及控制 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比较项目 外毒素 内毒素 产生菌 革兰氏阳性菌为主 革兰氏阴性菌 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 存在部位 分泌到胞外的代谢产物中 结合在细胞壁上 毒性作用 较强,对组织器官具选择性 较弱,无组织器官选择性,引起发热、腹泻、出血性休克等症状 抗原性 强,经甲醛处理可产生类毒素 弱,不能制成类毒素 热稳定性 对热不稳定,60-100℃半小时即可被破坏 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