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8169546

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课件(共24张PPT)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7次 大小:13951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2,PPT,24张,课件,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24课
  • cover
(课件网)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使得当时的劳动人民非常不平和痛苦。今天我们就跟随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的老兵,看看他看到的是什么,又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新课导入 十五从军征 学习目标 1.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重点) 2.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难点) 3.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作者作品 《乐府诗集》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宋代郭茂倩(北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 文题解读 十五从军征 指年龄 意思是被招募去从军作战 题目为后人所加,以首句入题。 写作背景 汉魏时期,统治者穷兵黩dú武,战乱连年,当时的兵役制度也非常苛酷,使得那个时代充满了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没有马革裹尸,却也垂垂而暮。本诗便是一首揭露当时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 知识链接 乐府是指古代的音乐官署。先秦时就有,秦代称之为“乐府”,汉朝沿用秦时名称,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主要掌管音乐,并监管搜集各地的民歌,配上音乐,便于在朝廷宴饮或祭祀时演唱,乐府搜集演唱的诗歌被称为乐府诗。 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宋以后的词、散曲、剧曲,因配乐,有时也称为“乐府”。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ē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zhǒng冢/累累。” 兔/从狗窦dòu入,zhì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chōng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yí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朗读诗歌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词语注释 (1)始:才;归:回家。 (2)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上。 (3)阿(ē):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4)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遥看:远远地望去。 (5)松柏(bǎi):松树、柏树。 (6)冢累累:坟墓一个连着一个。冢(zhǒng),坟墓、高坟。累累(léi léi),与“垒垒”通,连续不断的样子。 (7)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窦(dòu),洞穴。 (8)雉(zhì):野鸡。 (9)中庭:屋前的院子。 (10)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11)旅葵(kuí):葵菜,嫩叶可以吃。 (12)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13)羹(gēng):用菜叶做的汤。 (14)一时:一会儿就。 (15)贻(yí):送,赠送。 (16)看:一说为“望”。 (17)沾:渗入。 翻译诗歌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就洒落在征衣上。 赏析诗词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