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21202

《教师参考》湘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2同课异构课件:1.4 地域文化与人口(2份打包)

日期:2024-05-15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9次 大小:1250534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课件,2份,人口,文化,地域,同课
    课件39张PPT。高中地理精品课程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这些是文化吗?什么是文化?这些也是文化吗?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包涵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荷兰风车菲律宾梯田那达慕大会(内蒙古)布达拉宫泰姬陵(印度)吴哥古迹(柬埔寨)雅典卫城 2. 从以上地区的文化现象看,文化存在着地域差异,这种差异现象称为什么? 1. 以上材料的内容是不是属于文化现象?在一定地域长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地域文化思考北京天坛陕西窑洞蒙古包北京四合院福建客家土楼海派文化澳洲文化一、文化背景与人口英国:夫妻双方只有一方可以提出离婚,如果双方都提出离婚,则不准离婚。 美国:离婚率快速上升.在20世纪50年代,90%以上的已婚夫妇能将他们的婚姻维持到10年以上,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一比例下降到不足50%。思考 婚姻稳定性对人口的自然增长 有何影响? 约85%以上的菲律宾居民信仰天主教,他们认为避孕为不道德的行为,反对节育和堕胎。近年来菲律宾人口快速增长,自然增长率为2.36%,每年约有170万婴儿出生,按这种速度,菲律宾在未来的30年内人口将增至1.7亿左右,比现在翻一番。思考 1、天主教文化对菲律宾人口的自然增长有何影响? 2、为什么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的自然增殖? 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宗教是佛教,佛教一向鼓吹出家遁世、轻生乐死、厌弃生育,对人口再生产的态度十分消极。 伊斯兰教一向对生育持促进态度,迄今有关民族出生率仍较高。 喇嘛教对人口再生产则有消极影响。新中国成立前,蒙古族近半数的男性人口成为不事生产和生育的喇嘛,这是蒙古族人口得不到发展的重要原因。 西藏、青海的情况也完全类似。清代后期是喇嘛教的峰巅时期,进入民国已逐渐衰退,但直到1940年后,被禁止娶妻生育的喇嘛占人口总数的比重仍居高不下锡林郭勒盟各旗平均为42%,阿拉善旗为45%,乌兰察布盟察哈尔右翼前旗高达60%。很显然,这种状态对人口再生产是极其不利的,许多人家往往传不到三四代就绝了户,民族也处在慢性自杀式的萎缩状态中。早婚,生育时间延长晚育,甚至不婚不育稳定不稳定,离婚率高提高出生率降低出生率提高出生率降低出生率提高出生率为扩大势力,一般不反对人口增长一、文化背景与人口 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二、中国文化与人口 中国过去婚龄一向较低,早婚成俗。 早在春秋时代,越王勾践规定凡男20、女17岁不婚者,罪及父母。 汉惠帝规定女15岁以上不嫁者,“五算”,即按5倍收取人头税,这已形同逼嫁了。 北周武帝曾诏示天下:男年15,女年13以上,所在军民以时嫁娶。这大概是中国历代最低的法定婚龄了。 明、清两代的法定婚龄是男16岁,女14岁。 国民党政府则规定为男18岁,女16岁。但因未采用实足年龄,所以实际婚龄要更低一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中规定最低婚龄为男20足岁,女18足岁,比过去提高了不少,从当时来看也是适当的。 1980年颁布的新《婚姻法》又把最低婚龄规定为男22周岁,女20周岁,在世界各国中属最高之列。 婚姻观 在人口相对不足的古代农业社会,早婚早育有利于劳动力的增殖; 在当代,人口压力十分沉重,适当晚婚有利于降低生育率。降低人口出生率 生育观中国传统农业社会: “多子多福”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改革开放以后: “只生一个好” “男女都一样”影响人口出生率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