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225300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2次 大小:3220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古诗词,答案,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寒禁 拾辍 皓腕 忧心忡忡 B.乾坤 戎马 垆边 美轮美奂 C.膳味 涕零 断肠 卷帙浩繁 D.折裂 迥然 凭轩 忐忑不安 2.下列各词不属于“菩萨蛮”这种词牌的一项是( ) A.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B.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C.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D.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二、情景默写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指责秦搜刮财物时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毫不珍惜的两句是“ , ”。 (2)《六国论》中阐述燕国招致祸患原因的句子是“ , ”。 (3)《登岳阳楼》中的“ , ”两句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壮阔奇丽的景象。 4.按要求填空。 (1) ,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红楼梦》里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大家玩起了牙牌令,轮到林黛玉行令时她脱口说了一句《牡丹亭》里《游园》的唱词,这句用春天的生机强化了杜丽娘黯然伤感的情怀名句是“ , !”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顿挫”主要指诗歌作品中言辞表现的曲折变化和音律声调的跌宕起伏。在最早的文学理论专著《文赋》中,陆机分论各种文体,有“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之说,自此“顿挫”成为文学评论的术语。钟嵘《诗品》评谢朓诗说:“脁极与余论诗,感激顿挫过其文。”虽是在讲诗人谈诗时的言行风貌,实际上也是通过对比讲诗中表情达意的语言风格。后来唐人卢藏用以“感激顿挫”来评价陈子昂的诗文。 如果说“沉郁”的诗风主要体现了杜甫内在情志、学识修养的自然流露,那么“顿挫”的语言风格则更多地见于他在创作中的自觉追求,体现了诗人崇尚奇峭和壮美的美学思想。随着杜诗影响的增大,“顿挫”也逐渐成为杜甫乃至其他诗人的语言风格的专用语。今天的文学著作,也大都沿袭了释“顿挫”为表达的转折和音律的抑扬的说法。 作为文学的一种表现方式,是否仅把“顿挫”理解为创作形式上的要求就可以了?综观古代文学理论对“顿挫”这一范畴的阐释和运用,表现了不同层次的认识:仅视为诗中音律变化的外在特点;不仅在音律,也在于文采、章法的变化,是一种诗文之“法”;不仅是外在的形式法则,更是内容的要求;更进一步,“顿挫”是“沉郁”的个性、情感必然的言辞音律的表现。 如此种种,虽有认识上的差异,但追求作品的委婉含蓄、变化生新,以求得更强的表现力、感染力,却是“顿挫”说成“沉郁顿挫”说的立论者和运用者的共同目的。不论单称“顿挫”“沉郁”或是并言“沉郁顿挫”,“沉郁”的情志总是或隐或显地处于主导的地位。 (摘编自王南《“沉郁顿挫”论》) 材料二: 学界对“顿挫”的解释,是仅从表现形式上着眼的。或曰“表达方式的回旋纡折”,或 曰“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或曰“形式上波澜老成”,或曰“声调、词句有停顿、转折”, 这些说法均有道理,却都显得不够具体。 先来看“顿挫”一词的本义。唐人张铣注《文赋》云:“箴所以刺前事之失者,故须 抑折前人之心,使文清理壮也。顿挫,犹抑折也。”张铣从“箴”这种文体的功能角度来解释“顿挫”一词的含义。既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