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8225917

第十六讲 楚辞 教案 (表格式)《国学经典释译(第二版)》(高教版)

日期:2025-05-04 科目: 类型:教案 查看:55次 大小:260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第十六,楚辞,教案,格式,国学经典释译(第二版),高教
  • cover
教案 编 号:16 课时安排: 1 学时 教学课型: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其它□ 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十六讲 楚辞 教学目的要求(包括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 知识掌握:学习“楚辞”诗歌体裁 能力掌握:理解诗人屈原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学习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方式、手段、媒介:多媒体展示、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含引入新课、中间组织教学以及如何启发思维等) 楚 辞 屈原简介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国贵族。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他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屈原虽忠心事怀王,却屡遭排挤,并被流放。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再度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楚辞体”的创立者。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形象,是光明和正义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他高尚的政治情操和理想,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融注着我们民族伟大而悠久的历史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无穷力量,也展示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和战斗的革命风格。 楚辞是战国时流行于楚国的具有浓郁楚文化色彩的一种诗歌体裁,是中国古代诗歌两大源头之一,是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1]之多艰。———屈原《离骚》 【注释】[1]民生:人民的生计。 【译文】我长叹一声啊,止不住那眼泪流了下来,我是在哀叹那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评析】虽然屈原是楚国贵族,且身为士大夫,可他在流放期间对劳动人民有深入接触,他深感于人民的痛苦处境,所以,在他的诗歌里常有忧国忧民的诗句。这句话就表现了他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1]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注释】[1]九死:九,指数量非常多。与“万死”意思相同。 【译文】只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纵然死掉九次我也不会懊悔。 【评析】该句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他的理想是抗击强秦的侵略,维护楚国的独立,实行清明的政治。诗人为实现理想,虽九死而无一生,也是他心甘情愿,始终不悔。这种精神,影响了世世代代的国人。 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1]。———屈原《离骚》 【注释】[1]惩:受戒而止,引申为威胁住。 【译文】百姓过日子各有所喜好的事情,我独自爱修养习以为常。即使肢体被分解我也不改变思想,难道我的心会因受打击而变样! 【评析】诗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之后,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重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在理想与现实,进取与退隐的尖锐对立中,更加坚定地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4.路曼曼[1]其脩[2]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注释】[1]曼曼:通“漫漫”。路很长的样子。[2]脩:同“修”,长。 【译文】前面的道路遥远而又漫长,我要上天入地到处去追寻理想。 【评析】该句体现了屈原这位至清的浪漫主义诗人的求索精神。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漫漫人生路,需要认识的事物太多,学无止境!我们惟有不断努力地去探索、学习。 5.身既死兮神以灵[1],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九歌·国殇》 【注释】[1]灵:灵验、显灵,精神不死的意思。 【译文】身体虽然已死亡,精神却将永恒;您的魂魄定为鬼中的雄杰! 【评析】这里赞颂的是为国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