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8225920

第十四讲 战国策 教案(表格式) 《国学经典释译(第二版)》(高教版)

日期:2025-05-04 科目: 类型:教案 查看:45次 大小:2219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第十四,战国策,教案,格式,国学经典释译(第二版),高教
  • cover
教案 编 号:14 课时安排: 1学时 教学课型: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其它□ 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十四讲 战国策 教学目的要求(包括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 知识掌握:认识国别体史书 能力掌握:理解《战国策》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战国策》的哲学思想 难点:用寓言阐述道理 教学方式、手段、媒介:多媒体展示、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含引入新课、中间组织教学以及如何启发思维等) 战 国 策 《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定名,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1.众庶[1]成强,增积成山。———《东周策》 【注释】[1]庶:指平民百姓。 【译文】很多平民聚在一起也可以很强大,很多土累积在一起可以形成山。 【评析】不要忽视平民的力量。成功需要注意条件的积聚。 2.行百里者,半于九十。———《秦策》 【译文】走了九十里,还只相当于百里路的一半。 【评析】干事情越接近完成时会越艰难、越关键。很多人有了目标却很难坚持下去,就会半途而废。 3.见兔而顾[1]犬,未为晚也;亡[2]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楚策》 【注释】[1]顾:回头看。[2]亡:丢失。 【译文】看见兔子才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评析】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关键是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当然,最好是提前就做好准备,未雨绸缪。 4.前事不忘,后世之师[1]。———《赵策》 【注释】[1]师:榜样,教训。 【译文】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的借鉴。 【评析】要记取教训,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5.以地事秦,譬犹抱薪[1]而救火也,薪不尽,则火不止。———《魏策》 【注释】[1]薪:木柴。 【译文】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评析】用错误的方法去消弭灾祸,只会使灾祸更加严重。 6.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1]以当虞[2]。———《齐策》 【注释】[1]贞正:坚贞端方。[2]虞:同“娱”,安乐。 【译文】晚点吃饭(等饿了再吃)就会觉得美味,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作乘车,不求有多好,只要没做错什么并不比权贵差,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作为最喜欢的娱乐。 【评析】保持生命本来的面貌,保持自己的心灵的纯净。快乐,原来是如此简单。 7.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赵策》 【译文】天下的士人所看中的,是替人排忧解难,排解纷乱而不收取任何报酬。 【评析】了解了这句话,我们应该学习说出这句话的义士———鲁仲连,学习他弃金钱如粪土,视富贵如浮云的爱国、清廉、仗义的高尚德操。 8.狡兔有三[1]窟,仅得免其死耳。———《齐策四》 【注释】[1]表示多次或多数。 【译文】狡猾的兔子有三个窝,仅仅是为了逃避死亡罢了。 【评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做事要考虑周全。 9.风萧萧兮[1]易水[2]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燕策》 【注释】[1]兮:语气词,呵。[2]易水:古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界。 【译文】风声萧萧地吹呵,易水寒气袭人,壮士在此远去呵,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 【评析】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