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8225983

第十一讲 老子 教案 (表格式)《国学经典释译(第二版)》(高教版)

日期:2025-05-04 科目: 类型:教案 查看:19次 大小:3994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第十一,老子,教案,格式,国学经典释译(第二版),高教
  • cover
教案 编 号:11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课型: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其它□ 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十一讲 老子 教学目的要求(包括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 知识掌握:学习了解《道德经》 能力掌握: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了解《道德经》 难点: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 教学方式、手段、媒介:多媒体展示、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含引入新课、中间组织教学以及如何启发思维等) 老 子 老子简介 老子,即老聃,生卒年不详。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熟悉各种典章制度。后去官西行,过函谷关作五千文即《道德经》,出关后莫知所终。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始祖,唐高宗亲临鹿邑拜谒,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或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即《道德经》)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学界有不同观点。 《道德经》介绍 《老子》又称《道德经》,历来被人们称为“哲理诗”,此书非成于一时,也非出于一人之手,而是由老子的门人追述老子遗说,到战国时由楚人环渊纂集而成。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楚人环渊曾学黄老之术,著上下篇,这很可能就是《道德经》的上下篇。从西汉河上公注起,《老子》分为两卷八十一章,上卷三十七章,下卷四十四章,五千余言。唐玄宗天宝年间老子被称为真人,于是《老子》又被称为《道德真经》。《正统道藏》幕字号有《道德真经》二卷、《道德经古本篇》二篇,《道德真经》注本有四十种,注者著名的有西汉河上公、三国魏王弼、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等。 《老子》一书的思想核心为“道”,是老子思想的本体,具有极高的概括性,也有很大模糊性和多义性。《老子》一书以道法自然、清净虚无为主旨,为历代哲学家、思想家所重视。诸家对于《老子》内容的理解不同,故而阐释各异。首先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归属的分争,再就是有学者认为是“帝王南面之术”,或以为兵书策略,近人有以为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哲学思想,其中亦有自然科学内容的记述。 我们从《老子》一书中可以看到,老子提出了一个超绝一切的虚无的本体,叫做“道”,又称为“大”,作为他哲学思想的核心。他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源,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从“道”派生出来的。“道”生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这里所说的“一”应是指原初物质,比原初物质更原始的“道”显然不是物质,而是指看不见的精神。老子还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2]认为“无”是天下万物产生的根源。显然,“道”就是“无”,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影的超感觉的东西,是老子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核心。 从“道”的思想出发,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所谓“无为”就是顺其自然,不先物而为也。老子还主张实行“愚民”政策,他认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3]所以他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 [4],要求统治者在施政时要实行“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5]的政策,也就是让百姓成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无知无欲的劳动者,成为统治者的顺民,也就会达到“无不治” [6]效果。 老子向往一种“至治之极”的“小国寡民”的社会。这种社会是这样一番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