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293781

1.《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2次 大小:3479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3-2024,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1.《沁园春 长沙 》同步练习 学校:_____姓名:_____班级:_____考号: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峥嵘(不平凡、不寻常)岁月  指点(指责)江山  漫(遍布)江 B.浪遏(阻止)飞舟  岁月稠(多)  携来(到来) C.恰(正值)同学少年  激扬(激浊扬清)  万户侯(此指大军阀、大官僚) D.挥斥方遒(强劲有力)  谁主(主宰)沉浮  粪土(粪和土)当年万户侯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__①__自由。 (2)怅__②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_③_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__④__。 A.①竟 ②廖阔 ③挟 ④稠 B.①竞 ②寥廓 ③携 ④稠 C.①竟 ②蓼廓 ③携 ④惆 D.①竞 ②寥阔 ③挟 ④惆 二、小阅读-课内 3.下列对《沁园春·长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营造了氛围。 B.词人在意象的选取和描写角度方面匠心独运,既有远眺,又有近观;既有仰望,又有俯视;动静结合,红绿相衬。 C.下阕用“携”“忆”两句开启,由描绘旧地重游,转入对想象生活的描写,并选用典型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 D.全词最后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作结,用问句的形式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革命青年的豪情壮志。 4.赏析《沁园春·长沙》中“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以来,中国新诗人自我意识越来越鲜明,新诗也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 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活动的特性。诗歌创作的主体即诗人,与一般认识的主体有共同的属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诗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人,而是具有系统的审美观点的诗人,他有着不同于科学家,不同于画家、音乐家,也不同于小说家、戏剧家的特殊的心理气质、美学理想。传统的小说、剧本侧重于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尽管它们所描写的对象也照样渗透着创作主体的美学追求与鲜明爱憎,但是主体一般总要隐藏到情节和场景的后面。诗歌则不然。诗歌,尤其是抒情诗,诗人总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意志情感等作为表现的对象。抒情诗当然也有对客观现实的描写,但它不是一种照相式的模拟,客观现实在诗歌中不再是独立的客体,而是渗透着、浸染着诗人的个性特征,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了。 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在胡适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一项极其相似之点:把个人从传统的旧风俗、旧思想和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胡适把新诗的发生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的观念,强调诗歌是个性化的情感抒发,这得到了“五四”时代其他诗人的热烈回应。 但是强调诗歌的主体性,并不意味着诗人不同层次的情感都值得入诗。诗作表现的情感不应是褊狭、妄诞的,不应与民族精神脱离,而要经过理智的思考。 诗的主体性要求诗人真诚地展示自己的内心,因而优秀的诗篇是最富于个性色彩的。个性既体现在对艺术技巧的选择上,也体现在表达的情志上。然而抒情诗是否只是纯个性的呢?不是的。优秀的诗人在创作时决不是不负责任地自由倾泻,而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民族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哲学与美学观点对之进行审视,进行加工。真正伟大的诗篇,既是高度个性化的,又涵括广泛的普遍性,也就是说在诗人唱出的具体的特定的歌声中,包含着超越诗人个人的,具有那一时代特色的,反映出民族性的人民的心声。这是由于抒情主体是一个单个的人,但同时也是处于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