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318851

第13课 唐诗五首《黄鹤楼》课件(共19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内嵌音频)

日期:2024-05-1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0次 大小:558443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ppt,内嵌,上册,八年级,语文,统编
  • cover
(课件网) 第13课 黄鹤楼 崔颢 1.诵读诗歌,了解相关文化常识,理解诗歌大意 2.赏析诗歌意境,理解诗人的无限怅惘之情 3.结合诗句内容梳理诗歌“起承转合”的结构,分析诗歌写法特点 晓常识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前期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期漫游各地,随军出塞,诗风变得雄浑奔放。 1.作者 晓常识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2.黄鹤楼简介 晓常识 3.关于黄鹤楼的传说   (1)古代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氏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氏盛情,临别时,在墙上画一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时,会跳舞劝酒,从此酒店生意红火。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去。辛氏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2)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纪念费祎,便在这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知背景       崔颢中进士做官,从开元年间后期出使河东军幕始,他一生基本远离京城长安外放做官,他宦游天下,四处漂泊,这一漂泊就是20年。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黄鹤楼,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唱出了这首浑然天成的诗歌,这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识文本 1.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 鹤 楼 崔 颢 一、读出音乐美。 音乐美:指诗歌语言具有节奏分明、韵律和谐, 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的特性。 二、划出节奏,读出节奏。 三、找出韵脚,读好韵脚。 2.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对照课本上注释,了解相关文化常识,理解注释中的字词含义。结合注释,自行疏通诗歌大意。 任务一:赏析诗歌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 1.分组朗读诗歌前两联,读出情和味,说说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首联:从“去”和“空”入手,黄鹤仙人已去,带走了黄鹤楼的灵气,似乎作者的某种美好的向往也随之而去。“空”的大概也不仅仅是黄鹤楼,还有人心。作者内心的失落、伤感由这二字渗透出来。    颔联: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朵朵漂浮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样能骑上黄鹤,腾云驾雾,即刻回故乡。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我从中读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 2.作者登上黄鹤楼看到了怎样的景致?这两句诗描写的景致有什么作用?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作用: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