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341960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政治试题(Word版含答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2次 大小:372581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23-2024,学年,高二
    2022级普通高中学科素养水平监测试卷 ( 2023.11 )思想政治 (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金秋时节,新疆的丰收画卷中不仅有“粮袋子”“果篮子”,还有“鱼盘子”。新疆远离 海洋,为何能生产海鲜 原来有的海鲜在海水环境和淡水环境中均能生长,比如三文鱼。 另外,有的海鲜能“淡化养殖”,比如南美白对虾,可先模拟海水环境,再对养殖水体 逐步改良,让其适应淡水环境后,就可在淡水中养殖了。海鲜“游”进盐碱滩表明 A.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B. 科学研究日益成为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C. 发挥能动性是能够基于主观需要建立新联系的 D. 实践具有社会性,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活动 2. 很多同学经常在生活中听到“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意思是指耳朵听到的东西不可信, 亲眼见到的才是真实可靠的。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眼见”是感性认识,“耳听”是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往往更准确 ②事物的现象有真相和假象之分,有时“眼见”不一定为实 ③实践才能出真知,“耳听”作为间接经验往往脱离实践 ④实践是检验“眼见”和“耳听”是否为实的唯一标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习近平在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是必由之路。回答3~4题。 3. 从哲学上看,强调“两个结合”是因为 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实践的理论 ②真理是绝对的、客观的,相对真理是不存在的 ③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追求真理都要经过一个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022级思想政治试题 第1 页 共 6 页 4.“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这一形象 表达说明 ①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成为现代的 ②马克思主义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根基 ③经由“两个结合”,我国创造出新的文明形态 ④马克思主义在实践的基础上全面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 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概念 的提出说明 ①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取代传统产业 ②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 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 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这一论断表明 ①每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起一定作用 ②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无数人的共同意志 ③人民群众的活动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 ④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2023年7月24日,习近平在给香港培侨中学高一年级全体学生的回信中说,希望你们 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