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陈情表 西晋·李密 CONTENTS 目 录 感知原文 探索讨论 习题巩固 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 壹 作者介绍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事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历任温县令、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其生平见载《华阳国志》《晋书》。代表作为《陈情表》 创作背景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 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据《晋书》本传记载,李密奉事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则向晋武帝上此表“辞不就职”。 太子洗马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职,秦汉始置,作先马,后人可能误写,作“洗马”,从此留下千古悬念。正史王朝统一将官名做“洗马”,而不用“冼马”或“先马”。明朝就经常有人嘲笑“洗马”一职为洗马的官,可见,洗意和当代相同了。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如韩愈《师说》,周敦颐《爱莲说》等。 说 1 散文体裁。文言文标题中的“……记”,相当于现代文“记……”的形式。这类文章大多属于游记,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也有一部分是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等。 记 2 铭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沿着器物之铭发展下来的述功纪行的文字,有时也用于警戒勉励,如扬雄的《鼎铭》、刘禹锡的《陋室铭》等;一类是埋于地下记述死者生平事迹的,也就是所谓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等。 铭 3 古代文体介绍 散文: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 韵文:讲究格律,且大多数要使同韵母的字作句子结尾,以求押韵 表,就是“奏表”“表文”,是臣给君王的上书。表虽是古代的一种公文,但有些表文,内容充实,语言简洁明畅,特别是表文与其他一般上书奏状不同,常含有表志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因此,某些写得好的表文,就成为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如诸葛亮《出师表》,李密《陈情表》等。 说 4 “书”,即信函。如手书、家书等。古人的信函又叫“尺牍”或曰“信札zh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较有名的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等。 书 5 “志”,指记事的书或文章。志与记一般都用来记事,但志倾向于记载事情的发生、演变、过程,比较客观地记载事情的整体,如《三国志》,各地的方志等。 志 6 古代文体介绍 即“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如《兰亭集序》。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