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374323

新教材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二板块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八归纳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课件 +学案( 含答案)(2份打包)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9次 大小:20609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专题,答案,2份,学案,课件,鉴赏
    专题八 归纳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以行显性,分清类型 第一节 考题回顾练———二轮复习,定向为要 [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15.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第二节 专题纠错练———专项补弱,突破重点 【考情调研】 人物形象一直是古代诗歌阅读题考查的热点,主要涉及对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概括、人物形象心理状态的分析、人物形象作用的分析、人物形象描写手法的概括和分析等。 易错角度1 粗略描述,不会深挖 失误诊断:在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只是停留于事件、形象的概述,未能知人论世深入挖掘作者创作人物形象的背后所指,不熟悉作者的生平遭遇,无法体会诗人在诗中倾诉的情感。 示例分析:阅读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在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时,学生常常误答为: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此答案仅仅分析了人物的外在形象,没有通过题目“最爱”和诗中词语“逐胜”“忘寒”归纳出诗人的内在形象特点。我们仔细分析,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解决途径:认真阅读,字斟句酌;扩展视野,知人论世;紧扣诗句,就诗论诗。 典例1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瑞鹧鸪·观潮 苏轼 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拍手欲嘲山简①醉,齐声争唱浪婆②词。 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欹。侬欲送潮歌底③曲?尊前还唱使君④诗。 酒泉子·长忆观潮 潘阆⑤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注】 ①山简,晋时人,好酒。②浪婆,波浪之神。③底,什么。④使君,指杭州太守陈襄,诗人。是日作者与之同游。⑤潘阆,曾以卖药为生,一度流浪杭州,得观钱塘江潮。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词善于抓住特征性的事物,以物代人,如“小红旗”实指“踏浪儿”,二者前后相互辉映,相互补充。 B.第一首词“西兴渡口”两句,通过描写渡口落帆、山头红日等静态景物,暗示钱塘江已退潮,用笔精练含蓄。 C.第二首词“沧海尽成空”一句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江潮波澜壮阔的场面,又暗含了词人一事无成的感慨。 D.第二首词最后两句由回忆转到现实,写出了词人梦醒后依旧感到惊心动魄,更加凸显出钱塘江潮的雄壮。 (2)两首词都塑造了弄潮儿的形象,分别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