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392860

广东省广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部分答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2次 大小:1150199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广东省,测试,部分,版含,图片,试题
    2024届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评分细则 古诗文阅读部分评分补充细则及样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文言翻译评分注意事项: 1.翻译题评改时关注的顺序:先看大意,然后再看关键词的意思。 2.关于大意分的说明:大意分体现为“读懂”,只要句子结构基本完整,主谓宾的意思接近,即可得大意分,其他修饰成分可以略。 (1)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伐君,可谓仁乎? 【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父亲死了不(好好)安葬,就要发动战争,可以称得上孝吗?以臣子的身份去讨伐君主,可以称得上仁吗? [4分。大意2分,“干戈”“以”各1分。] 【补充细则】 1.大意①:对周武王不安葬父亲就发动战争的行为进行评论,认为这是不孝顺的。对周武王行为(事件)的概括和评价都对才可得分。 2.大意②:对周武王以臣子的身份讨伐君主的行为进行评论,认为这是不仁义的。对周武王行为(事件)的概括和评价都对才可得分。 3.干戈:原意为武器,文中可理解为“发动战争”“打仗”“动用武力”;译为 “用武器攻击”不得分。 4.以:可译为“以……身份”“以……地位”“凭借……身份”“用……身份”“作为”“身为”;译为 “让”“用”“使”不得分。 5.关键词有错别字,最多扣1分。 【评分示例】 满分示例: 示例1:父亲死却不埋葬,这么快就大兴战争(1分),这可以称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1分)去讨伐君主,这可以称得上仁吗?(两点大意都正确) 示例2:父亲死了却不安葬,想要跟其他国家去打仗(1分),这称得上孝吗?凭借着大臣之位(1分)讨伐君主,这称得上仁吗?(两点大意都正确) 示例3:父亲死了却不安葬,大动干戈去打仗(1分),这难道是孝的行为吗?以臣子的身份(1分)讨伐君主,这难道是仁的行为吗?(两点大意都正确) 3分示例: 示例1:父亲去世了不为其安葬,反而去违背父生前的意愿去战争,这能称为“孝”吗?以大臣的身份(1分)去讨伐君主,这能叫“仁”吗?(两点大意都正确) 示例2:父亲死了而不埋葬,反而还发动战争(1分),这能称得上孝顺吗?用臣子的身分(有错别字,此关键词不得分)讨伐君王,这能称得上仁义吗? (两点大意都正确) 示例3:后父亲去世了不下葬,子女互相打仗(1分),可以被称作孝顺吗?凭借臣子的身份(1分)讨伐君主,可以被称作有仁义吗? (第①点大意错误,“子女互相打仗”错误) 2分示例: 示例1:父亲死了不去安葬,而要发动军队打仗(1分),这能说是孝顺的人吗?使臣子去杀害国君,这能说是仁者吗? (第②点大意错误) 示例2:父亲去世了而不埋葬,让尸体躺在干戈的土地上,这能叫做孝吗?作为(1分)下臣而去讨伐君王,可以叫作仁义吗? (第①点大意错误) 示例3:父亲去世不下葬,到干戈远地支援,可以称得上孝顺吗?凭借大臣的身份(1分)讨伐君主,可以称得上仁义吗?(第①点大意错误) 1分示例: 示例1:父亲去世了儿子不埋葬他,反而沉迷发动战争(1分),这是孝顺吗?用大臣讨伐君主,这是仁义吗?(两点大意都不正确) 示例2:父亲死亡后不埋葬,随意放置地上,这就是孝顺吗?臣子讨伐君主,这就是所谓的仁义吗?(仅有第②点大意正确) 0分示例: 示例1:父亲去世却不下葬,缓慢等到干戈,可以称为孝顺吗? 示例2:父亲死了而不下葬,我紧忙干戈,这是孝吗?大臣贬伐君子,这是仁义吗? 示例3:后父亲死了不下葬,而是去等干戈,真的是孝顺吗?用臣子讨伐君子,有考虑仁义吗? (2)幸有中子以托国焉,苟无其人,其如先君之社稷何? 【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幸亏有次子交托社稷啊,如果没有这么一个接任国君的人,那又能把先王的社稷怎么办呢? [4分。大意2分,“幸”“苟”各1分。] 【补充细则】 1.此句大意分按照句意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