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历史现场 《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联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史为鉴:从秦和后唐的兴亡中汲取经验教训,激发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2.以文为鉴:品鉴《过秦论》《伶官传序》的语言艺术和说理方法。 3.创意表达:“以写促读”,促进深度阅读,学写历史评论。 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知不知道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封建王朝是哪一个?那统治时间最短的呢?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如秦朝,又如五代之后唐,留给我们无限遐想和思考。唐太宗李世民有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天,我们以《过秦论》《伶官传序》两篇史论为鉴,拿这两面镜子,来照一照当下,照一照自身。 一、以史为鉴 1.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一:课下作业“秦的兴亡简史”“李存勖人物年表”展示,教师进行点评。 成果展示二:元祐二年,帝师苏东坡正给哲宗讲授《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哲宗思绪万千,穿越到历史现场,亲眼目睹了那一段教训。 两幕历史剧:“秦王与二世相遇”“李存勖的悲怆” 情境结尾:苏东坡和宋哲宗抒发观后感。 2. 演员与观众各抒己见,谈教训与感悟。 3.举一反三,回顾旧知:“仁义不施”的秦王朝历二世而亡;“逸豫”导致了唐庄宗辛辛苦苦打造的基业顷刻坍塌。从这个意义上讲,《过秦论》和《伶官传序》就是一面镜子,它照清了民生凋敝抑或是积贫积弱的大汉和北宋王朝。“镜子”有助于抵抗遗忘,不断刺激,不断进步。在我们学过的文本中,有很多文本具有“镜子”一样的借鉴价值,大家能举出例子吗? 预设:《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苏洵《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杜牧《阿房宫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以上所论都是在提醒后世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同样地我们也要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勿因“仁义不施”而众叛亲离,勿因“骄傲逸豫”“困于所溺”而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4.反观现实,三省吾身:你身边有这样的事例或“伶人”吗?你又从中得出怎样的教训和启示? 示例:“网瘾少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未将清廉进行到底,“困于所溺”误入歧途的贪官污吏”、“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小结 通过《过秦论》《伶官传序》的学习,我们能够感受历史教训的近在眼前、体会到贾谊和欧阳修知识分子的良知、家国情怀、民族责任感、始终关怀民族的命运前途;同时对于我们自身也要时刻拥有这种“照镜子”的意识,审慎反思,此种境界你我都需具备,大家共勉! 二、以文为鉴 1.自主思考:《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都是叙述历史,抒发对兴亡的感慨,但在语言表达或说理技巧上二者有何不同?分别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过秦论》铺陈历史,形成对比和反差,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先叙后议);同时,贾谊以赋体写史论,运用夸张、对比手法和骈偶句式,通篇一气贯注,气势充沛,铺张扬厉。 清人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评《过秦论》为“雄骏宏肆”。近人吴闿生在《古文范》的夹批中评《过秦论》“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 2.诵读体悟一:试着读出《过秦论》之“铺张扬厉”。 3.全班齐读,体会“铺张扬厉”的语势。 明确:《伶官传序》纵说历史盛衰之理,却从一个细微的角度(伶官)切入,欧阳修以散体写史论,文字平易晓畅,简洁生动,感慨遥深。 清人李刚评《伶官传序》:“横空而来,如风水相搏,洪涛巨浪忽起忽落,极天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