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教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第八课《奇妙的墙》教案设计 一、背景信息 适用学生:七年级 教材:苏教版 二、选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 应用领域。 主要学习立体构成中累积构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立体构成中累积构造的造型观念,训练学生的构成思维能力,培养审美观。通过学习感受基本形在累积构造中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立体形态的创造潜能,重视动手能力、联系实际创造性的解决问题。通过变化基本形,小组合力去创造奇妙的墙,在活动中感受创造美的喜悦、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对生活的热爱。 三、技能、教学(学习)目标、重难点 技能: (1)能提出自己新颖的想法,并大胆尝试创新。 (2)感受基本形在累积构造中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立体形态的创造潜能,重视动手能力、联系实际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能与他人和谐高效的工作,感受相互思维碰撞的愉悦。 (3)了解媒体传达信息的方法、目的。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立体构成———累积构造作品欣赏,了解累积构造基本知识及基本规律。 技能目标:灵活运用累积构造知识制作出基本形,并根据不同的累积方式共同创造一堵有趣的“墙”。 情感目标:从累积构成的创作活动中体验创作乐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设计制作一定数量的基本形,通过不同形式的累积构成具有形式美感的“墙体”。 教学难点: 在累积作品中表达自己的设计观念和设计思想。 四、学情分析 鉴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既需引导学生感受累积作品的规律和设计制作方法,更应该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形态美、变化美和产生的空间之美,了解作品的内在情感,但这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这也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因此本课教学应该以欣赏、探究、感悟的形式为主,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来获得。 本课采用 “情境创设法”“直观教学法”与 “实践操作法”“赏析法”等相结合的方式,以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实践能力及综合探究能力。 五、教学方式选择与规划 在本项目的学习中,由于资源库中放了大量“墙”的的图片,本节课和之前《重复的魔力》一课有共通和延续性,学生们对累计构造的创意作品充满期待与好奇。所以采用了: 1.创设情境法;从学生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导入,通过回忆感受三只小猪不同材质的房子,进而引发对墙的探究和兴趣。 2.实践操作法;教学中对生活中的各种墙进行探究,增加了学生们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力,提高了审美力,感受了美术的多元化,加深了学习美术的兴趣。 3.创新法;小组合作作品的设计与创作,各小组通过明确任务,形成具体的实施方案,形成项目成果,思维的不断碰撞,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新旧知识相结合,激发了积极的学生带动内向的学生,融入合作,创作热情高涨,让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4.展评法;在作业展评中,学生直观的感受累积造型艺术魅力,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直面不足,明确可以提升的方法。最后全班学生合作累积作品,感受集体的力量,享受合作的乐趣。 六、教学资源准备 信息化资源:手机、电脑、触摸大屏、相关多媒体课件等。 常规资源:教案、展台、大小屏互换等。 教学支撑环境:多媒体设备的多功能室。 七、教学过程 主要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回忆与探索 1.故事导入:出示《三只小猪》童话中三只小猪盖房子得画面。 2.观看动画; 播放生活中奇妙的墙 3.赏析墙的图片 4.小游戏以圆柱体累积成墙为例,探讨可以有哪些累积方式 5.小组PK 找基本型 《三只小猪》的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今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三只小猪分别盖的是什么房子,用什么材料呢还记得吗?哪间房最结实?墙是怎么砌的? 动画还原小猪砌墙的过程。 这些墙和之前的相比有哪些不同? 总结;一块块砖———叠加组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