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411533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册14.1《促织》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7次 大小:2623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高中,语文,统编,编版,必修,下册
  • cover
《促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促织》出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下册的一篇课文。作为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言文短篇小说,《促织》揭露社会的黑暗,锋芒所向,谴责了整个统治阶级和各级行政官员,是一篇血泪的控诉,却编写成一出悲喜剧,以喜写悲,叫人开心不起来,反而更让人觉得沉痛。它的情节离奇曲折,描写生动细腻,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很值得高中生一探究竟。《促织》《变形记》是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两篇课文,本单元所选五篇小说,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表达对人生的思索。《促织》是蒲松龄创作的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它通过主人公成名一家的遭遇,反映了统治者荒淫无道、横征暴敛的社会现实。小说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描写细腻生动、情态毕现。《变形记》是卡夫卡创作的一篇小说,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讽刺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的现实,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真实的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1.理清《促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细腻传神的语 言。 2.了解社会环境对人物的影响,明确蒲松龄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力 度,理解本文写作目的。 3.总结本文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效果。 教学重难点 理解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把握作品主题。理解小说刺贪刺虐的主题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情节分析 1.全文可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朝廷征促织。 第二部分:(第2段)成名因交不上促织而遭受痛苦。 第三部分:(第3-4 段)成妻占卜得图,成名按图索促织。 第四部分:(第5-7段)成子误毙促织———化促织———斗促织。 第五部分:(第8段)成名献促织,因祸得福。 第六部分:(第9段)作者评论促织一事。 2.“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有什么深意? 点题,开宗明义,揭示矛盾产生的社会根源。“宫中”二字把矛 头直指封建最高统治者,为主人公成名一家悲剧性的遭遇做了充分的铺垫。 3.作者是清朝人,文中写的却是明宣德间的故事。对此,该如何理解?清康熙、乾隆年间,宫中崇尚促织之戏,蒲松龄生康熙世,目睹其扰民为害之烈。由于不能明言康熙,乃假托于宣德间(因明代宣德的蟋蟀盆最为著名)。 4.写成名妻子求神有什么深刻用义? 成名妻子求神问卜得佳虫———这个情节提炼了当时社会中人们陷入绝境时往往寄希望于求神问卜的现实,但神灵的灵验却是虚幻的。作者虚构这个虚幻的情节,实际上反映了成名夫妇现实中已无生路。 5.文中写“问卜得佳虫”(3,4节)与“魂化促织”(6—8节)皆属幻想。作者借神鬼之力完成构思,推动情节发展,这样写,会不会削弱故事的批判力量? a.设计这两个情节,意在推动故事的发展。否则,成名就只有死路一条。倘如此,故事悲则悲矣,却过于平直,无法形成曲折而引人人胜的情节发展。 b.这样虚构,不会削弱作品的批判性。“神示”与人化促织,其现实的不可能性尽人皆知,故而故事虽以喜剧结束,其中却蕴含着深沉的悲哀。 c.虚构的情节本身,也具有特定的讽刺意义。官员受奖升迁,成名得功名成巨富,完全取决于皇帝因一己之私而生的喜悦。未正式登场的人物“上”(皇帝)实际上正是看不见的魔掌,是笼罩一切的阴影,是一切罪恶的渊源。 6.小说在描写小虫斗胜强敌“蟹壳青”与鸡口脱险时,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采用了对比、衬托和夸张等手法。“蟹壳青”的斗无不胜、庞然修伟”,与成名小虫的“伏不动,蠢若木鸡”形成对比,给人以小虫怯懦无能的印象,营造了紧张的气氛。然后情况陡变,小虫“暴怒,直奔”“腾击”“跃起,张尾伸须,直龀敌领”,这系列动作描写展示了小虫的勇敢善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