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412231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课件(共19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日期:2024-05-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9次 大小:195396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第三,九年级,语文,统编,ppt,19张
  • cover
(课件网) 定 风 波 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 元丰五年(1082年),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 苏东坡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词的特点 2.结合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诗歌主旨 3.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自己的志向。   在贬谪到黄州的初期,苏轼是低沉、苦闷的,但他很快从中逃离出来。毕竟他是一个洒脱旷达的人。面对人生的困境,他没有颓废,没有逃避,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去挑战。所以,他战胜了生活,战胜了自我。所以,我们才看到,黄州时期的苏轼是一个无畏风雨、笑看坎坷的潇洒之人,是一个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之人。 苏轼在黄州的心路历程 失意自伤 低沉苦闷 随遇而安 洒脱旷达 乐观豪迈 积极向上 前期 中期 后期 黄州贬谪时期的苏轼(1079———1084) 时间 词作 诗句 思想感情 1080 《卜算子》 1080 《西江月》 1082 《念奴娇》 1082 《定风波》 1083 《浣溪沙》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明月。 一蓑烟雨任平生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幽独凄清 失意自伤 人生空幻 壮志难酬 时运不济 超脱旷达 不畏坎坷 笑看风雨 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定风波 苏轼 解读小序 了解背景 思考: 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词前小序有所说明。 诗词背景 词前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时间: 地点: 人物: 雨 事件: 感觉: 1082年3月7日 沙湖道中 同行 、余 狼狈、不觉 已而遂晴 这个小序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作词缘由 《定风波》这首词写的是什么事?该词体现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外出办事途中遇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诵读感知 全词大意   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舒适地吟诗、长啸,一边慢慢地走去。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乘马还要来得轻便。这雨有甚么可怕?虽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带着寒气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 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 好似在招手欢迎我。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方,真是晴雨无常!回去吧,不管风吹雨打也好,阳光四照也好。 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 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 整体感知 自然风雨(穿林打叶) “莫听” “何妨” “ 吟啸” “徐行” 超然物外泰然自若潇洒安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