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七章 7.2 欧姆定律 电阻 学习目标 1 重点与难点 2 教学内容 3 课后练习 4 目 录 CONTENTS 学习目标 1. 理解欧姆定律的概念和公式。 2. 掌握电阻的概念及其单位。 3. 能够应用欧姆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重点与难点 1. 欧姆定律的概念和公式。 2. 电阻的概念及其单位。 3. 应用欧姆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导线多是用铜做的,为什么不用铁来做导线呢? 课堂引入 铜质导线 铝质导线 新知讲解 导 体: (1)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叫作导体。 (2)导体导电的原因: 导体中存在自由电荷。 (3)常见的导体:金属、人体、大地、石墨、 酸碱盐溶液等。 绝缘体: (1)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作绝缘体。 (2)绝缘体不易导电的原因: 电荷不能自由移动。 (3)常见的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空气、 油等。 做一做 请说出小实验中,什么量相同,什么不同? 归纳总结 实验表明: 1、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时会受到阻碍作用; 2、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 在相同的电压下,接入铜丝时,灯泡较亮,表明铜丝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较小;接入镍铬合金丝时,灯泡较暗,表明镍铬合金丝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较大。 在不同导体两端加上相同的电压,通过导线的电流大小通常不同。 通过的电流较大,表明导线对电流阻碍作用越小,即该导线的电阻较小;反之,通过的电流较小,表明导线对电流阻碍作用越大,即该导线的电阻较大。 电流同时受电压、电阻两个因素的影响,我们该用什么研究方法呢? 1.确定研究方法: 控制变量法 具体做法: 2.再控制电压一定,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1. 控制电阻一定,看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实验时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设计电路图和记录数据的表格。 A V R R/Ω U/V I/A 第一次 10Ω 1V 第二次 10Ω 2V 第三次 10Ω 3V U/V R/Ω I/A 第一次 3V 5Ω 第二次 3V 10Ω 第三次 3V 15Ω 保持电阻不变 保持电压不变 R/Ω U/V I/A 第一次 10Ω 1V 第二次 10Ω 2V 第三次 10Ω 3V 保持电阻不变 R=10Ω 0.1 0.2 0.3 电阻一定时,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u/v I/A 当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U/V R/Ω I/A 第一次 3V 5Ω 第二次 3V 10Ω 第三次 3V 15Ω 保持电压不变 U=3V 0.6 0.3 0.2 电压一定时,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欧姆定律: 一段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欧姆定律的公式形式: I = U ___ R 滑动变阻器铭牌的物理意义 “ 50 Ω” 表示该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阻, “2A”表示该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 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滑动变阻器有四个接线柱,一般接入电路只需用两个接线柱,那么如何连接呢? 1、变电阻:可改变电路中电阻大小元件。 工作原理: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的长度。 2、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串联在电路中; 一上一下连接; 近小远大; 闭合开关前,阻值调至最大(保护电路). 课堂小结 1.如图是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和连入电路的示意图。当滑片P向右滑动时,连入电路的电阻变小的是( ) D 课堂练习 2.如图所示,A为导线,BM、CN为两根相同的电阻丝,当滑片P向右移动,灯L的亮度不变,开关S应该( ) A.一定和A接触 B.一定和B接触 C.一定和C接触 D.和B、C接触均可 D 3.如下图所示,滑片P向C端移动时,小灯泡变亮,那么应该将N接 接线柱 C 下节课再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