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481484

4.3牛顿第二定律 课件(23张PPT)

日期:2024-05-10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4次 大小:8960238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牛顿,第二,定律,课件,23张,PPT
  • cover
4.3 牛顿第二定律 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1 课程目标: (1)课标总体要求: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理解牛顿第二定律,能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 一、教学内容分析 (2)课标分解于本节课: 1.学生学什么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基于上一节实验课得出的图像分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ma。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指理解合力与加速度的瞬时性、矢量性,以及牛顿第二定律的“桥梁”作用。 1.1 课程目标: 2.学到什么程度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 本节课学生需要体会合力变化,加速度就变化,某一时刻物体的加速度要与该时刻的受力所对应,对于涉及到弹簧、杆绳的瞬时性问题本节不作讨论。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性”: 本节课学生需要知道加速度方向与合力方向相同,并在具体情景中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方向判断另一个量的方向,对于牛顿第二定律的分坐标书写不做要求。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本节课是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不涉及复杂的力分解与合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1 课程目标: 3.如何学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本节课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力传感器与加速度测量仪所得图像的瞬时对应关系、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处理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和矢量性。 一、教学内容分析 1.2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以问题的形式引入,强调可以从上一节的探究实验对的数据来寻找加速度、力、质量的关系,展示符合学生真实实验体验的图像素材,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基于数据的图像来获取规律,并通过力的单位定义分析了表达式如何从F=kma变成F=ma。 教材最后用两道联系生活实际的例题来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的设计与课程标准中联系生活实际,从多个角度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的要求相契合。 1.3 学情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经历了弹力与形变量、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的探究体验,很容易猜想出a-F图像应该过原点,得出F=kma的结论,对F=kma变成F=ma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而抽象。 在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理解方面学生很容易感知到力变化运动就变化,但还应进一步深入到具体的某一时刻物体的加速度应该与该时刻的受力对应。 2.1、教学目标设计: 二、教学目标设计 1. 分析实验探究的数据,写出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表达式,描述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物理观念) 2. 根据力的单位定义说出F=kma是如何变成F=ma的(科学思维) 3.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性,瞬时性(物理观念、科学思维) 4. 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处理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科学思维) 2.2、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由函数图像转化为数学表达式的过程 2、理解F=kma,当k=1时表达式的物理意义 3、体会牛顿第二定律是确立运动与力之间关系的桥梁,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性质 教学难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建立过程、特性及基本应用 教学重点 3.1、教法与学法: 三、教学活动设计 3.2、教学框架: 三、教学活动设计 认知 冲突 情境迁移 思维 火花 合作 探究 自主 思考 规律 探究 实验情境 启发讲授 实验探索 小组 展示 导(教师) 学(学生) 3.3 教学活动 三、教学活动设计 引入: 利用上节实验课的装置,设置A、B组实验。A组用三个钩码拉动装有钩码的小车,B组用一个钩码拉动空小车。同时释放小车,A组的三个钩码先落地还是B组的一个钩码先落地?为什么? 与上节实验课结合紧密的同时制造认知冲突,引起学生注意,导入新课 3.3 教学活动 三、教学活动设计 根据上一节课所得到的实验结论展开讨论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