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蜻蜓》教案 [教学理念] 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审美体验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的作用,采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通过多种有趣的参与体验,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用身体动作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让学生用身体动作表现优美抒情的音乐旋律。 2、过程与方法 体验———让学生在游戏中用身体动作创造表现小蜻蜓各种的形态。 探究———让学生在模仿和创造表现中熟悉音乐旋律,能用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小蜻蜓》。 对———聆听乐曲《野蜂飞舞》,与《小蜻蜓》在速度、情绪的对比,使小蜻蜓优美的形象进一步得到升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聆听、模仿、创造、表现和演唱歌曲《小蜻蜓》,让学生感受音乐美、发现音乐美、创造和表现音乐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理解能力和创作能力;表达对小蜻蜓的喜爱之情 ,热爱大自然,并能自觉保护益虫。 [教学重点] 用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小蜻蜓》,用身体动作感受、表现歌曲形象。 [教学难点] “不吃菜”中的“不”为一拍,“吃”为两拍。学生容易受定势影响唱成“不”为两拍,“吃”为一拍。这是教学歌曲的难点。 [教学手段] 本课综合运用了听唱法、律动法、体验法、情景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通过感受、体验、游戏、表现、演唱等环节完成唱歌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利用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工具,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及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 [教材分析] 《小蜻蜓》是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一册第六课《小精灵》中一首通俗简练、富于儿童情趣的歌曲。四三拍子,五声宫调式。四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旋律优美、抒情,塑造了小蜻蜓优美飞舞的形象。歌曲以舒展的节奏,流畅起伏的旋律,诉说了小蜻蜓飞来飞去捕蚊忙的情景。结尾句上行四度后又连续上行,似乎在炫耀小蜻蜓的自豪。同时告诉学生小蜻蜓是捕蚊的小英雄,让儿童们懂得爱护蜻蜓、保护益虫的道理。虽然学习材料简单,但在设计教案时,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深入挖掘教材,大胆地进行探索,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感受、理解、表现音乐。 [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一年级第一个学期的学生,是一群刚刚从学前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还具有许多学前儿童的特点,他们对审美的态度往往是以好玩、新鲜、有趣为出发点的,几乎每个学生都是音乐活动的参与者,他们爱唱、爱跳、爱敲打乐器,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掌声而尽兴地参加各种表演,需要老师引导他们有序地开展活动。 学生的知识经验积累较少,一开始需要模仿老师动作。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很强,如何让他们通过音乐把能力展现出来呢?通过学习抓住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挖掘音乐的潜能。 学生对歌唱的方法以及音准的掌控还不是很好,需要老师的范唱。 低年级学生的记忆力稍弱,对歌词的记忆须反复学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蜻蜓胸饰、多媒体、钢琴、碰铃、歌词旋律线。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 设 计 意 图 一、 组织教学 调节情绪 5分 师:小朋友,让我们听着音乐走进音乐室。 聆听 播放《小蜻蜓》音乐 初步感受音乐。 (老师“飞”进来)。师:你会做吗? 模仿 老师多做几个模仿飞的动作,用身体的韵律感染学生。 小朋友做得真美!“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小蜻蜓吗?” 小蜻蜓是怎样的 见过 它有大大的眼睛、身体又长又细、翅膀大而透明…… 展示课题 通过问答让学生多了解小蜻蜓的外貌特征和生活。 喜欢小蜻蜓吗? 那你们见到的小蜻蜓,它们在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