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502592

2024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发声与沉默 课件(共25张PPT)

日期:2024-06-2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1次 大小:68705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4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发声
  • cover
(课件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以声辩声,不如以无声辩声。以言辩言,不如以无言辩言。———林语堂 我们这一代人终将感到悔恨,不仅因为坏人可憎的言行,更因为好人可怕的沉默。———马丁·路德·金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 请结合上述材料,以“发声与沉默”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命题方向 本题属于材料作文题,以“发声与沉默”这样的二元关系考查考生理解材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声与沉默”这个主题引导考生的思维方向,是命题人限制所在。材料中三则名言形成一种开放格局,三则名言是引发考生联想和思考的引子,考生可在此基础上联想事例、引用名言、做分析、做取舍,有话可说,有理可辩。 1、林语堂的话,主张人要“沉默”,不要乱讲话。 为什么? 因为不说不错,有说即有错。 不要以为你有理———你的有理其实可笑得很,只是你不自知而已。 不要以为你的见解高明———见解终究只能表达一种观点,一种角度,一种立场。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们站在自身立场妄想,对于宇宙和生命这样的大问题,能思考出什么呢? 没有人知道终极答案。 所以,以声辩声,不如以无声辩声。去感悟,去体验,去观察。 以声辩声,不如以无声辩声。以言辩言,不如以无言辩言。———林语堂 我们这一代人终将感到悔恨,不仅因为坏人可憎的言行,更因为好人可怕的沉默。———马丁·路德·金 2、马丁·路德·金的话,主张人要“发声”,不要“沉默”。 发声,是争取自身正当权利的一种方式。 沉默,是安于现状,甘心情愿被损害被侮辱,是软弱无能的表现。 发声,是抗争; 沉默,是放弃。 人的权利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人自己争取得来的。 该发声时要发声,不要沉默。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 3.荀子的话,认为“发声和沉默”都是一种智慧。 荀子说:“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就是说:你懂的事情,你该说的事情,你说了,说得恰当,这是代表你有智慧;有时候你不该说,不想说的,你就别说出来,沉默也是一种智慧。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 本题属于组合型材料作文题,题目提供的真实情景是关于“发声与沉默”的三则名言:一是指出当以声辩声、以言辩言没有什么作用时,沉默是最好的选择,这个真实情景的限制,阐明了沉默有时是一种无声的反击,比发声更有力量;二是强调在面对坏人可憎的言行时,我们不能保持沉默,要勇于发声,这个真实情景需考生关注社会、联系现实,明确发声的时代意义;三是恰当的沉默与合时的发声的情景限制,强调发声与沉默都须应合时宜。这是学生联想与思考的基点。 2.典型任务的限制。 写作任务要求考生“以‘发声与沉默’为主题,写一篇文章”。结合上述材料,以“发声与沉默”为主题,自选角度立意,是题目的典型任务,这一典型任务首先要求考生全面把握三则材料,辩证地思考“沉默”和“发声”,准确把握核心概念间的辩证关系,而不能只关注一方,单一选择写“沉默”或写“发声”。 3.价值判断的限制。 材料呈现的核心关键词是“发声与沉默”,这个题目看似简单,却意义深远,蕴含着厚重的时代价值取向,这就需要认真体察生活,关注社会,在思辨中准确把握沉默的意义和发声的时代责任感。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 “发声与沉默”这一主题包含的是二元关系,如:林语堂认为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