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光的折射 一、教材分析 物理课程标准: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光路是可逆的、空气进入其他介质的偏折规律 教材内容及体系安排:前面学习波的相关性质,知道波能发生反射、折射、衍射等物理现象。证明波具有波动的特性,初中已经学习光的反射、折射的特点。知道光传播过程中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能找到传播过程中的入射角、折射角、反射角。能够根据光的特性画出光路图,并知道光路是可逆的。 二、学情分析 授课学生对象:高二年级的学生。 知识储备:理解波的反射原理,遵循的相关规律 能力基础:知识的把握能力较弱,不会用相应的物理概率解决问题。学习缺乏主动性。 思维方式:波的内容学习比较抽象,学生不会把思维延伸到空间里面。讲解内容大多数,不能通过实验演示得出结果。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通过光通过玻璃进入空气实验,感受光的可逆的。 科学思维∶能够理解相关的折射率的计算方式,能找到相应的入射角、反射角。 科学探究:通过演示实验,提高学生对于学生的主动性,知道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 科学态度与责任∶实验演示过程的严谨、实事求是的探索,数据处理的真实性。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入射角、折射角。 教学难点:1.运用公式计算不同介质的折射率,几何关系的寻找 2.能用折射率解决生活中的现象 五、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实验探究 学法:自主探究法、讨论交流法、团队合作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槽、激光笔、玻璃、量角器、铅笔等实验器材 七、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回顾光具有的特性,光路的特点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射灯、树林里投射进来的光导入课堂,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引出新课光具有的相关性质,具有哪些特性? 光的具有的性质:光沿着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折射只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同是光路是可逆的,入射光线可以作为反射光线。 新课教学1:探究光的反射与折射的规律,并画出光路图 实验器材:装水的水槽、光源、量角器、铅笔等 实验步骤: 1.将水槽中导入相应的水,打开固定在光源,并比光源从一定的角度照射到水中。 2.观察在水中留下一条明显的光线,找来相应的A4纸张记录下光线的轨迹。入射光线与水面间的点作垂线,这条线是法线。 3.在空气中传播的线作为入射光线,水中传播的线作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角作为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角作为反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角作为折射角。 实验现象:光的传播方向发生相应的弯曲,入射到水中的光线向法线一端倾斜。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同时也会有比较暗的反射光线的存在。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方向,相应的折射角、反射角也会发生改变。 实验结论: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通常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有部分光自界面反弹回原介质中的现象。 光的折射的规律 ①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光的折射也满足光路可逆原理 ④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 实验数据测量与分析(光从空气射入玻璃)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入射角θ 反射角β 折射角α 新课教学2:光的折射率的理解 同一种光进入不同介质发生折射时,光的偏折程度不同,即折射率与介质有关 2.当不同的光进入同一介质发生折射时,不同光的偏折程度不同,即折射率与光的种类有关 学以致用,扩展提升1 例1关于折射率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知,介质的折射率与入射角的正玄成正比 B..可知,介质的折射率与入射角的正玄成反比 C.可知,介质的折射率与介质中的光束成正比 D.同一种频率的光有第一种介质进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